APP下载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2019-09-10柴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体育教学高校

柴华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指出我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即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脱节,使得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难以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健康教育开展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体育教学评价单一,影响学生体育学习效果.针对我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下列建议:应该重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加强我校体育软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重视体育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生活氛围,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真正发挥公共体育在我校学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健康中国2030;公共体育;体育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4;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8-0109-03

1 问题的提出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颁布和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普及和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1].《纲要》的出台进一步为学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校体育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关注、参与体育锻炼,以期实现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师生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年限、体育课学时时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课内、外一体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改善空间[2].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相关问题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强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入查找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发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有的作用.本文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视角,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为例,从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三个方面剖析我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2 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我校公共体育教学每学期教学周数为15周,每周一次课,即每次课为2学时即90分钟,运动技能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才能掌握 ,所以一周一次体育课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

此外,从体育锻炼效果来看,影响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锻炼频率、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锻炼频率是指体育锻炼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通常我们以一周为一个周期.有研究表明:一周运动一次时,运动效果不蓄积,肌肉酸痛和疲劳每次都发生,运动后1-3天身体不适,且易发生伤病;一周运动2次,肌肉酸痛和疲劳减轻,效果一点一点蓄积,但不显著,而当每周多余3次时,最大摄氧量逐渐趋于平和;锻炼次数增加5次以上时,最大摄氧量提高就很小.由于运动效果的蓄积作用,适宜的运动频率以3-4次为宜.[3]目前我们普遍认为,理想的锻炼频率应为每周至少3次.因而,就体育锻炼效果来说,一周一次体育课学习,难以达到理想的体育锻炼效果.

学生除了一周一次体育课锻炼外,还需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学生课上学、课下练,以巩固和强化运动技能的学习.我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不容乐观:一,学生出早操活动内容单调,活动时间短,主要以做广播体操为主.各学院只有一、二年级学生出早操,三、四年级学生基本上不参与早锻炼.二,学校开展课外体育竞赛时,各学院仅是体育尖子生参与,普通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体育比赛.三,学生课余自觉参与锻炼的人数较少.经过多方与学生交谈和调查,多数学生只参与体育必修课学习,学生很少参与课外锻炼.四,体育器材、场地是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条件,也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保障.由于場地、器材有限,体育馆上、下午都安排日常体育班上课,学生不能随时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锻炼场地,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参与锻炼.鉴于以上原因,课外体育活动很难补充体育教学需要,不能完全实现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

2.2 体育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我校公共体育教学大纲对每门体育课程学时分配为36学时,教学时数为30学时,体育社团活动为6学时.学生体育课成绩是学生期末考核与出勤分数的总和.而6学时的社团活动虽然列入体育课教学大纲,但不占体育课考核分值,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课外体育学习与锻炼未进行课程考核评价.对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主要由学生通过网络对该门课程任课教师进行评价,而且学生对体育任课教师与其他理论课教师采用相同评价内容与标准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不能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作出合理而全面得评价.总体来说,我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单一,尤其对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没有体现体育教学的学科特点.

2.3 健康教育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二篇:“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全民健康素养.”[4]黄潇潇,蒋科[5]指出;“健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培养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显现出必要性”.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实施者,体育教师讲授健康教育课,有利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对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促进作用[6].现行我校公共体育以学习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教学时数是15周30学时为1学分.以我校公共体育排球课程教学大纲为例,排球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如下表:

表1中健康教育内容知识所占学时极少,而且健康教育具体的讲授内容未列出,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仅仅是技能考试.所以公共体育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亟待加强.当下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贯彻与落实的重要节点,高校体育教学重视和强化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公共体育教学教学时数不足,体育课设置年限有限,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一体化脱节有待完善.

3.1.2 公共体育教学评价单一,对学生与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评价需要构建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侧重技能成绩,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形式单一,而且评价内容的设计忽略了体育教学的学科特点.

3.1.3 现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知识所占学时极少;健康教育开展范围有限,健康传播与宣传没有受到重视,健康教育缺乏长期规划与可持续性发展,高校有待构建完整的健康教育体系.

3.2 建议

3.2.1 为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要求,指导高校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高校教务部门给学生排课时,每周安排一次统一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列入学生课表,由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加以辅导,以保证每个学生一周参加2-3次体育锻炼,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课外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职能部门要加强与校团委、学生处及各学院之间的联系,探究并形成科学的课外体育组织与管理模式,实现大家共同管理体育、共同参与体育的良好局面.

3.2.2 体育教学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观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在指导体育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体育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只有在学生心理上认可了体育,体育文化建设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树立科学的体育课程观,更要看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程度、体格的发展程度、运动能力是否因体育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因体育而更健康.一位哲人曾说过:“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个性,播种一种个性,就会收获一种成果.”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文化的主渠道,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健康观,引导和激发更多的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感受体育的魅力,热爱体育,养成长期锻炼的体育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高校体育应紧跟时代步伐,体育软、硬环境建设势在必行.如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外展示的窗口.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发展体育文化是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当前正是国家“十三五”发展目标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与前进的重要节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适应高校整体建设的发展需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当前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不浓,与文化知识的教学相比,“健康第一”缺少必要的制度和物质保障.要确立体育的地位,要落实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要引导学生热爱体育,参与体育,更加需要一种文化的引导,使这种文化变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导下高校体育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更上一层楼.《“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季浏[7]指出:“体育教师应该由单纯传授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书匠’角色,向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育人者’角色转变”.这对体育教师来说,既是发展的良好机遇也是新的挑战.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长久以来体育教师被冠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标签.《我是体育教师》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联合指导,全国体育教师大型公益宣传电视节目,学校体育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和体育教师的新形象、新风貌得到有效展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有更多提升与展现自我良好风范与职业价值的平台,所以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自我发展应齐驱并进,强化职业责任,提高自身健康素养水平,展现新时代体育教师的风采.

——————————

參考文献: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10.

〔2〕韩冰.终身体育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报,2017(15):22-25.

〔3〕《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编委会.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27.

〔5〕黄潇潇,蒋科.对青少年健康素养培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6(05):29-31.

〔6〕〔7〕季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为未来中国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体育教师未来不再是“教书匠”[N].中国教育报,2017-01-06.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体育教学高校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swot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