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共生的内在逻辑研究

2019-09-10李铁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

李铁军

摘要: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融合发展,是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时代性命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对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困境进行剖析.进而,从项目融合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共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基于其困境与内在逻辑,提出二者共生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融入、融合于学校体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学校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共生;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8-0092-02

当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新时代,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重要事实.从目前国家所颁布的各类指导文件与方针来看,弘扬民族文化是新时代党和政府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并且,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指导方针,重点强调民族文化的复兴的重要地位与具体策略.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并为党和政府所重点关注.意见中指出,学校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对推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功用,并对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如何推进作出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然而,对其具体问题尚缺少相应的探讨.基于此,本文意在从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共生的视角,对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共同发展进行一系列地探讨.

1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困境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校本课程或地方特色项目走进学校体育之中,自1997年始,已将近有20年的历史了.从其发展上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困境:一是“技能”教学过重;二是项目“现代化”改造不足.

1.1 以技能推广为主“绑架”学生对特色项目的兴趣

在现代体育为主流的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民族传统体育通常是以校本课程、特色项目课程出现在课堂之中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们对当地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多样化需求.大多进入学校体育课程的项目通常均会经过一系列严格筛选,通常会是富于趣味性、技能性与文化性等三个维度.通常情况下,技能性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个重要指向,其趣味性、文化性也是其重要特征.然而,在当下部分学校之中,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大多处于一种注重“技能”,而忽视“趣味”和“文化”性的现象.对“技能”的过度强调使得学生们原来富于兴趣化的选择,变得越发窄化.学生们在运动参与的过程中,难以获得“民俗味、乡土情”,逐渐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求知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性、兴趣化功能被极大的消弱.

1.2 项目缺乏现代化改造难于适应学校体育应用

从项目的成熟度上来看,大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均属于相对个体化、游戏化的.以规则为例,在梳理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源于各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体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均处于协商式的进行,可以在小范围发生,也可以在大范围内进行,但也正因为项目通常属于协商规则式来进行或者以传统方式来进行,群体之中对项目规则的边界建立在文化传统之内,个体在心里上对传统体育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然而,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移到学校体育之中来的话,协商式的规则很难满足于课堂教学,由于大多数接受民族传统体育学习的客体并非完全是民族群体,可能是非民族个体.部分个体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未有过接触,因此,要想在学校体育中来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话,首先要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规范化处理,比如说规则、教学内容、形式与模式.尤其是要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适应学校学段知识方面的设置,这一点也是极为重要的.当下,不少民族传统体育缺少适应于学校教学的学段知识的设置,而导致学校教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展开相对随意,难以发挥其教育功用.

2 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共生的内在逻辑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的.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育作为貌似平行的两个体系,在现实发展中,二者并非是相互孤立的,但又并非是完全融合的,其二者的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一个基本逻辑.

2.1 学校体育需要民族传统体育经历现代化改造

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于2018年12月初,国内有186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被纳入各区域、各地方学校体育课程之中,为学校体育教学、竞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体育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一度成为民族、民间体育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媒介.不过,对目前进入学校体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取得较好发展的114项进行梳理与总结的话可以发现,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进入学校体育之初都是要经过现代化改造的.当然,从现实情况来看,并非所有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可以在学校体育中生存、开展或延续的,两者融入或者说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体育之中来,往往取决于教育与文化的双向选择,当然,更加取决于学校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改造.相对比而言,学校体育整体表现为西化、国家化、精英化与规则化,而民族传统体育则偏重于民族化、个性化与区域化.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意愿进入学校体育,为学校体育所用则必然要对其自身进行革新,除了要对民族传统体育技术体系、工具理念进行梳理外,还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个性化进行调整,以顺应学校体育的集体化操作而进行.

2.2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重在突出其内涵与精神

众所周知,民族传统体育大多源于乡野、源于各民族的生活场景之中,或于节日、祭祀,或于庆典.从实质上来看,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最初并非是“体育项目”,而仅仅是各类场合中的一種身体动作而已.与现代体育相对比,民族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则显得更加充沛,如蒙古族传统体育赛马、摔跤、射箭等项目体现出蒙古族“粗犷”“外向”“阳刚”“男子汉”气概;达斡尔族扳棍项目、鹿棋表现出达斡尔族克难而上的精神;鄂温克族抢枢运动则体现出鄂温克族“尚武”的民族精神等等.因此,学校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纳入,除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形式有所关注外,更重要的则是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与精神予以关注.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内涵与独特的民族精神,学校体育也正是培养个体精神的重要媒介.当下,学校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要么表现为形式优先,要么表现为注重技能,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精神的关注或展现有所缺失,而导致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感不足,甚至产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抵触情绪.

3 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共生的出路

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选项,越来越受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共生也并非是易事.在新时代的当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理性选择项目,凸显“文化主体区保护”功能

学校体育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地,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极大的包容与吸纳功能.然而,学校毕竟不是各类文化单一传承场,有其自己的运行逻辑.从学校需求与项目自身内容两方面来看,并非所有的项目都能进入学校,这一问题在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过.诸如赛马、赛牛、赛骆驼这类项目就很难进入学校体育中来传承,除非在特色学校外,一般学校恐怕连场地也很难解决.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上,要有充分的考量.要有“和而不同”“求同求异”的高屋建瓴的指导理念,同时,也要按需求、项目可开展的方式来思讨项目进入学校体育的可行性.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民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则可以以分区保护的方式来强化“文化主体区保护”的功能.分区保护是针对各个民族地区采用不同的主体分割的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方式,具体以自然、经济与人文的方式进行划分,摒弃行政划分的方式.立足于区域内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对区域主体民族体育的优秀项目进行改造,同时,对学校体育传承的实际需求进行考量,来确定要进入学校体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2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赛事与课程教学共生模式

以国家规定现代体育的教学大纲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体育教学的推进,是当下学校体育实行的主要形式.学校体育在现代体育教学执行的过程中,偏重于规范化、统一化,而民族传统体育则相对个性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二者构成一个互补的关系.当下,学校体育以现代体育为主流,以校本课程为辅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校本课程可以作为现代体育的调节剂,民族传统体育是其重要内容.为了促进学校体育的顺利推进,调整或改善当下教学模式则是极为必要的.在推行学校体育的过程中,将有“适应于学校体育”教学的项目皆可以为学校体育所用的基本理念,比如在课堂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即可以让民族传统体育的小项目进入到教学中来,一方面可以补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在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系统上,要突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地位,在现代体育赛事系统中,可以穿插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赛,同时,也可以设立单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土化”竞赛或者设立民族项目展演,来促进民族项目在学校体育中深化与展开.

3.3 成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地方研究会,推进项目改造

当下,民族传统体育在大多数区域的学校中,已经为各级教育、教学人员所关注.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当下民族传统体育在各类实行的过程还存在诸多问题.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各地方对民族传统的现代化改造不足、民族精神与内涵剖析欠缺,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中推广时,仅仅做到了“术”的层面上的推广,也因此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未能与现代体育项目较好的融入在一起,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其根本原因是各地区虽能较好地贯彻国家的学校体育政策,使民族传统体育进入课程.但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如何进”“進什么”“怎么进”等这一系列问题尚未探讨清晰.基于此种情况,成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地方研究会则是极为必要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属于地方性的本土项目,本土的学者、教师则对其是相对较为了解的.研究会一旦成立,则便可以为本土项目的研究建构了一系列平台.学者、专家与项目继承者也因此通过这一平台,有了相互交流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对各类本土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对其现代化改造、民族精神的延展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

参考文献:

〔1〕刘雅媚,郭强.文化强国视域下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8,35(06):96-99.

〔2〕林耀辉,张东强,董王伟,孙乐宁.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继承和发展——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舞龙舞狮校队为例[J].中华武术(研究),2018,7(11):82-84+76.

〔3〕刘贝.新时代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发展探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09):826-829.

〔4〕冯宏伟.学校体育教学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8(24):95-97.

〔5〕胡磊,刘芳.地理环境视域下我国传统体育发展方向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07):88-94.

〔6〕唐韶军.生存·生活·生命:论武术教化三境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72.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民族传统体育学校体育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