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协同创新 培养海洋“潜”实力
2019-09-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海洋科技取得长足进展,也还存在着巨大挑战和一些瓶颈。
海洋占地球表面超过70%,我们对2000米以下的深海的认知尤为缺乏,存在很多空白。而海洋空间的广阔性,运动时空尺度的高度复杂性,学科的高度交融性,观测与探测的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决定了需要跨学科、跨院校、跨部门、跨行业的协同创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深海领域研究起步晚,在装备和技术体系建设方面差距大,如海洋传感器、海洋高性能材料、海洋高端装备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被国外垄断,水下小微核能、水下高精度导航定位、水下超高速推进等前沿技术亟须超前部署、长期投入,海洋科技成果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海洋科技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此外,我国缺少可以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保障、核心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支撑的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现有的海洋科技平台、设备等建设规模小且布局分散于各地区或不同业务部门,未能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不能满足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海上试验和成果推广的应用需求。
针对上述瓶颈与问题,建议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大科技任務、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作用,并促进三者有机结合、融合发展,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要大力发展海洋科技,需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整合全国优势创新资源、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强化各学科方向、人才队伍、重大创新平台等要素的系统规划与统一配置,建立符合大科学时代科研规律的多层次、跨学科、大协同的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并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等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格局,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创新动力。
要解决海洋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关键是增强科技攻关能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
应在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大胆探索,通过任务目标的科学梳理、凝练与布局,加强技术团队的学科交叉与协同攻关,强化新原理、新方法创新与已有技术的完善,多项并举才能掌握海洋科技发展主动权,解决“卡脖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加强对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共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助力我国抢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
(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9-03/13/content_7550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