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的造园及观赏要素
2019-09-10顾伟琦
顾伟琦
摘要:枯山水代表着日本园林艺术的最高造诣,是日本特有的造园手法,属于微缩式园林景观。其仅由砂、石组成,简洁、纯粹的特点也与极简主义的理念“lessismore”相契合。日本现代景观设计汲取了枯山水文化,并逐渐步入了国际先进水平。本文简单介绍了枯山水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独特的形式特点,并从材料表现方面对其进行研究,进而通过从视觉感受到精神领悟的方式浅析枯山水。
关键词:枯山水;禅宗;材料表达;精神领悟
1.枯山水的形成
“枯山水”一词最初见于日本古代造园专著《作庭记》中,“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1]由此可见“枯山水”以碎白砂为水,以石块象征岛屿,继承了“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极度抽象地体现了山水关系。枯山水是日本庭院于中国园林的延伸,日本早期的古典园林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以自然式园林为主,特别是池泉式,而这也正是枯山水的雏形。
真正的枯山水起始于镰仓初期,日本派遣僧侣外出留学,因此禅宗文化大量流入日本并得以普及,而这些归来的僧侣也自然而然担起建造寺庙庭院的任务。镰仓时代末期,与禅宗相应的以追求自然意义和佛教意义的写意园林发展固定为枯山水形式。[2]枯山水的顶峰时期是室町时代(1393年-1573年),此期间出现了两个经典代表之作:大德寺和龙安寺。虽说日本枯山水起初受到中国的园林的影响,但其实则是由日本禅宗文化抽象出来的产物。
2.枯山水的造园要素
2.1形式特点
2.1.1简洁纯粹 枯山水中仅用到白砂、石块等简单材料。以石为山、以砂为水,巧妙地避免了水体的复杂多变和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水体污染等),舍去了花草随四季的交替变换。体现出日本民族唯“不变”是崇,表达了对事物永恒的追求。
2.1.2体量小 枯山水的特征是小巧而精致,如一个放大的盆景,实则正是源于盆景艺术。日本国土面积小,能源短缺,且山林地占总面积的2/3。因此枯山水这种庭院模式正好适宜于日本。这恰巧体现了禅宗文化“减法”的思想精隋,不断舍去,直到舍到不能再舍的时候,事物的真理、真实的一面就会呈现出来。即便是渺小之物,也能反映出浩瀚宇宙的奥义,这就是枯山水。
2.2.2无生机 枯山水所运用的主要材料基本为非生物,如白砂、石块等。特别之处在于不使用开花植物,最艳丽的色彩不过是孤植在其中的红枫树,由此营造出一种属于武士的悲壮气氛,同时反映着大和民族的生死观以及“以死为生”的生命价值观,是枯山水在日本庭院中流行的主要原因。
2.2材料表现
2.2.1白砂 由僧侣用木耙在白砂上绘出几何图案,砂纹代表着水,象征着河、大海或是云海。枯山水特有的表现手法是虽为砂,但却能让人感觉到水。纵使身处庭院中,却感身临其境,仿佛置于山水之间。起伏的波浪抽象为蜿蜒的曲线;平静的水面抽象为笔直的线条。而由一个个同心圆组成的图案则代表着大海中的漩涡,禅宗讲究万事皆无常,他们认为漩涡代表着“宇宙”,而宇宙最终趋于浑沌,以此体现日本民族的生死轮回观。庭院中以最高峻的石块作为水流之源。如在庭院右侧置有一块大石,即代表水的流向是从右至左。“岛屿”周围是最易荡起涟漪的部分,因此石块周围砂纹的起伏是最大的,流水于石间产生激流,随后水流放缓,带人走入一片静谧的世界,最终汇聚为大河后产生巨大的漩涡。枯山水的奇妙之处便在于人们可以通过水流之感来领悟宇宙奥义。
2.2.2石块 枯山水中以石为岛。石头其本身的外型特点和石块之间的比例关系成为日本枯山水中置石的要点,石形追求平滑、敦实。建造枯山水,首先需确定石块的正面,因枯山水使用不经任何加工的自然石,导致虽为同一块石,因观看角度不同,神态也各异。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使石块视觉面积最大化,以表现其刚劲之感。
在枯山水中放置石头,称为“点石”,其具有独特的手法和技术,即使细微的调整,景色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别。其首先需要确定精确位置,夯土固定立石位置后,再放置添石。将石块埋入地面,称为“深埋”,是突显石块魅力的重要步骤。庭院中的石块应似拔地而起,隐约之中给人刚劲之感,其实最重要的是让人感觉这些山石真的是从地球内部耸立而起。[3]若深埋工作不到位,即使石块面积再大,也会具有不稳定感。将山石深埋入地面后,使人具有以为石块地下部分巨大的视觉错觉,从而赋予了其一种扎根于此的安定之感及苍劲之力。以由昭和时期的名匠重森三玲打造的东福寺龙吟庵为例,其枯山水突出的主题是云层间若隐若现的巨龙。中央由三块棱角分明的长石组合龙的头部,龙身由十四块石头,按逆时针盘旋放置而成。将石块的大部分埋入地面,只露出石头顶部,如龙脊稍稍探出云面,使人感受到巨龙吞噬大地的力量。
3.枯山水的赏析
3.1观赏枯山水的视点
中国古代文人崇尚入仕,因此中国古典园林更注重体验,“入”不同于枯山水的“观”。枯山水庭院只能由主持僧侣进入并打扫,旁人只能静观,因此观赏枯山水的要点之一为:离开庭院,从建筑物内进行观赏。房门将景色分隔,宛如欣赏画框之中的绘画般,此亦为中国最富代表性的造园手法“框景”。且从不同方位的房间欣赏枯山水,皆具有不同的美感,属于变相的“移步换景”。甚至可以透过漏窗、花窗等来观赏枯山水,与“漏景”手法相通。圆窗在禅宗中代表“悟性”,象征和平。枯山水庭院不似中国皇家园林的开阔之感,其通过类似画框的观感,使平淡之物组成风景画面,从而延伸感知或是体悟自然观、宇宙观。
3.2领悟枯山水的精神
枯山水庭院需要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因而具有禅的简朴、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4],它不仅是一种表达艺术,更是一种象征和联想的艺术,时时提醒人们虽然美是短暂的、变幻无常的,但其中的意义确实永恒的、不变的,以此规劝世人要超脱于世俗的纷扰变换,达到精神的永存。大和民族将其谨小慎微、稳重踏实的处世态度注入庭院建造中,反映了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以达到修行的目的。枯山水在某种程度上是日本人民生死观、价值观的体現,认为“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远存在着。” 他们信奉佛教的轮回,认为人生无常,死亡是生的一部分。枯山水中虽无开花植物,看似了无生机,实则是对“永恒”生命的一种奇特追求。除此之外,日本文学中崇尚“物哀之美”。所谓樱花在凋落的时期是最美的,就如生命在结束时能得以升华般。“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枯山水也深受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仅用白砂与山石构成,形成孤寂、平淡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左涵露.禅宗与日本枯山水 [J].艺术科技,浙江省杭州市:浙江舞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29(3):319
[2]马利霞. 中日古典园林假山的表现手法对比[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18).
[3]曹阳, 刘春青. 枯山水园林的材料表现及其特征[J]. 建材发展导向, 2014(20):64-65.
[4]彭丽.园林设计中枯山水的意境营造手法探析[J].美与时代:创意(上),河南:河南省美学学会;郑州大学没学研究所,2018.(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