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师应在积累“材料”上下功夫

2019-09-10李永恩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历史使命根源积累

李永恩

摘要:素材即“材料”。众所周知,搞建设需要材料,做研究需要材料,要想搞好思想品德教育,也需要材料。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存在,学生的现状与教材的实际,给思想品德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了瓶颈。为了开辟新路、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研究,从而提出本文观点。

关键词:材料 体验 根源 历史使命 积累

多少年以来,由于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思想影响,很多学生把思想品德科目当成了“副课”,我们很多数量的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是“副课”,所以不少学生不想学,更不会努力学。

这种片面思想产生的根源:一是因为人们觉得这门科目在日常生活中不实用。比如,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能够计算;学习作文,以在学校为例,生病了需要请假,那么,不会写请假条则不成等等。二是因为省市重点中学招生时主要考查数理化,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中高考指挥棒”效应。由于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的影响,上至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至学校,以至学生家长,都把主要学科看的很重。主要学科如果学的不好,家长会出大价钱千方百计让学生课外去补习。而“副课”就不会,于是,思想品德科目就不自觉的被冷落。三是因为教材的编排太“大”、太“空”。说“大”,是因为教育目标太大太抽象,如,刚进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即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初一学生,绝大多数对生命的来历都弄不清楚,又如何明白人生观、价值观?说“空”,是因为教材缺乏有效的具体实例。虽然说近几年教材的编排是日趋完善,越来越接“底气”,教材里面的事例也逐漸增多,但是,也许是因为地域、或城乡差异的原因,或许是学生对生活中的事情不够关注的原因,以至课本上所列举的事例不便于学生理解。由于教材的太大太空,教师不好教,教师的教常常是“生吞活剥”;学生不愿意学,学生得学常常是“死记硬背”,味同嚼蜡。久而久之,政治课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副课”。

谁都知道:思想品德科目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它对于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得作用。同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学在进步,人们思想认识的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前面说了,虽然生活中存在人们认为思想品德课是“副课”的说法,但是,只要静下来,只要认真的面对教材,——如果打开教材,把目录仔细看看,就会发现:政治教材编排的实效性和实用性很强,它既符合时代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年龄及思想实际,教育目标具体,且呈上台阶式的梯状分布,教育目标容易落地。

如果再仔细阅读教材里面的任何一节内容,还会发现:文本中的知识点清晰,事例也很具体,甚至是运用何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好教学效果都做了提示。仔细研析一番后,就会感觉:这样的教材,既便于教师教的舒心,学生学的开心,获得的知识会更准确更全面。但是,教材毕竟是建材,由于受版面及印数的限制,教材中的事例不可能那么多,更何况有些事例学生并不熟。赵盈认为:“不同性质的环境,对德育对象和德育过程产生不同的作用。第一,对德育对象的感染作用,即学生在环境中所受的传感、陶冶、感化与影响。第二是规范作用,即对学生道德、政治行为的约束作用。第三是推动作用,即对德育过程产生促进或促退作用。”(1)薛超禹认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景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让学生在情景中去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促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和更多的创新能力。”(2)作为教师,谁都知道:无论是教育环境的打造或是情景教学营造,都需要教师事前准备的大量材料为支撑。 鉴于上述情况,教师上课前需注意材料的搜集。

举个例子,在讲述“学习伴成长”一课,很多教师因为提前没有积累一定的材料,仅仅对于如果学习好了,就会提高学习成绩、以及以后会考上重点学校等事情会有所认识。那样的讲授,内容未免单一,学生感觉味同嚼蜡,教师也感觉是老生常谈。那么,怎样积累材料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调查搜集。那么,怎么搜集呢?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就是:既要搜集古代的事例,比如,王冕学画等,又要搜集身边的,甚至是本校的并且是最近的事例。既要搜集学习方面的,又要搜集生活方面的;既要搜集工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学习的事例,又要搜集农民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或者提高家里的经济收入的事例等。几万搜集事例,又同时让学生思考和总结,教师既要搜集材料,同时又要提炼事例中包含的道理。这样的话,“学习伴成长”就不会成为空谈,教师觉得充实,教起来自由轻松,有成就感贺幸福感。学生呢,既佩服教师崇拜教师,同时会觉得思想品德课是有趣的,也就能于不经意中学到应掌握的知识。那么,这节课自然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优质课了。

一位著名文学家说过:“积累的数量是创作质量的保证”。可见,做学问是一定要积累材料的。作为一名政治老师,要想积累更多的素材,就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还要注意搜集国内外得要事大事。要善于记录善于整理。既要善于从一件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也要善于分析综合。只有这样,教师教不厌,学生学不厌,就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来源于《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作者赵盈,著名学者,博士研究生,该文出自《中国教育》2014年第二期。

2.来源于刊物《商情·科学教育家》发表于2008年3月,作者薛超禹,著名学者。

猜你喜欢

历史使命根源积累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担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