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程深度建构撬动区域教育整体变革

2019-09-10王红刁丽霞

教育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市南区建构海洋

王红 刁丽霞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整体推进,教育已经进入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根本标志的内涵发展的全新阶段。改革的重点越来越聚焦在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一系列关系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聚焦在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方式的创新与改革上。

教育,是通往未来的钥匙;而课程,恰似学生放飞梦想的翅膀。近年来,青岛市市南区以整体行动推进区域课程与教学变革,建构了区域性创新课程体系,为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问题引发变革——开启区域以育人为根本遵循的课程深度建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有效衔接不够,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制度不配套,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等。对此,我们也在思索:区域教育发展中突出的共性问题究竟是什么?如何构建符合区域学生发展真实需求的课程?我们将“满足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多样发展需求”作为区域和学校课程改革的首要议题,并分专题就“学习需求分析”进行了共计3万余人次的全面调研,涉及10项内容。从调研结果看,区域教育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课程建设目标指向不够清晰、课程架构缺乏逻辑性、课程管理缺乏科学性、课程主体缺乏学生意识等方面。于是,认识学校课程并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校本化建构学校课程并促进变革从表层执行走向深度蜕变,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适性的、可选择的课程,便成为青岛市市南区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核心任务,并在区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引领下,开启了区域课程深度建构研究。

以课程深度建构为引擎,带动教育教学全面改革。市南区把课程作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国家认同,厚育乡土情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国家课程的区域化过程中,紧扣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要求,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如何構建未来的课程,如何充分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课程的深度变革实践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来展开。

建构区域课程变革新模式,引领区域教育价值追求。市南区在区域层面完成了课程的整体建构,并从课程全要素角度进行了系统部署。由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牵头,协同全区各学校、幼儿园做好课程规划研制,完成了中小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在课程愿景及育人目标上,全面融合核心素养的新要求;在课程领域和结构设计上,深入贯彻国家、省、市的要求,根据未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拓展学习新领域;在课程实施的策略上,整体思考课堂教学中学科课程价值追求的落实;在课程环境、技术和资源的创设上,努力加大互联网背景下的技术支持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力度。

绘制区域课程逻辑图谱,推动学校课程的系统建设。除了课程的区域性特征外,学校课程的个性化和逻辑化也是市南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经过不懈努力,市南区建构了明晰的区域课程逻辑结构图谱,并协同全区学校和幼儿园从实践的视角,研究课程变革的操作策略,厘定办学理念,确定课程文化,架构课程图谱,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完善管理与评价,让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全区所有学校的课程在适切度、丰富度、选择度、发展度等指标上均表现突出,而这些取向也是区域衡量学校、幼儿园课程深度变革与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具体的操作和评估层面,重点关注国家规定课程在课堂的有效实施,关注校本课程研发的精致化程度,关注从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评估学生课程学习的水平,关注学校可持续性课程管理与运作机制的建设。

课程建设的本身不是最终目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适性的、可选择的课程才是最终目标。青岛市市南区紧紧围绕区域课程建设与教学变革的核心,通过调研找问题,针对瓶颈寻突破,理清逻辑与脉络,市南教育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实践引领发展——创新机制实现区域课程系统性建构

区域课程的建构,不是简单的模式化结构,而是从理念到实践的系统建构、系统实施的行动举措,是学校,乃至整个区域全员、全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的生动系统。市南区将这样的建构指向学科深处的课程与教学变革,实现了机制、策略、资源等多方面的重大突破。

聚力:搭建多层级区校课程开发协同研究机制。一是依托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四位一体格局,实现区域科研、教研、师训、信息四大研究部门的协同共研;二是依托学区片管理模式,改变学校间“单打独斗”的思路和局面,以学区片为单位开展校际课程建设研究活动,实现实验学校间的协同共研;三是利用各方资源,实现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协同共研。

激活:五步骤推进区域本土化课程实施新范式。在探索区域本土化课程建设途径与策略过程中,形成了区域实施范式,即“理论学习—互动生成—实践探索—典型示范—总结提升”五步推进路径。

在区域层面,由区教体局领导、教育研究中心、课程专家指导引领,开展系列化校级领导课程专题研修活动,组织不同主题的区级课程推进活动,全面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专业支持。

在校际层面,建立以学区片为单位的跨校联盟课程共同体,以“专家引领、典型示范、区域推广、经验辐射”的策略,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推广,最终使全区每一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都成为课程建设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在学校内部,由校领导、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形成“学校课程共同体”,以专家讲座、教师讲坛、学科建设、校本研修等形式促进广大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在互助实践与分享研讨中共同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力与实施力。

层层推进的实施过程,将课程建设牢牢定位在课程政策的制定与导向上,使课程领导力成为有形载体,能够清晰呈现课程结构,从本质上整体提升学校课程品质。

支撑:展现“易学、宜学、E学”的区域课程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多样性、个性化和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市南区全面创设“人人易学,处处宜学,时时E学”的区域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精品化、特色化。一是深入探索区域资源建设的有效路径与科学机制,建立有效的资源评审机制,突出新课程标准下对资源建设的要求,规范资源的建设管理行为,形成“以用促建”的良性建设模式。二是充分挖掘数字资源“易学、易选、易用、易评、易创”的特性,开发建设支持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资源,为市南区中小学生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品质的教育公共服务,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让优质学习资源更好地惠及民众,有效解决教育领域中的供给侧问题。

助力:“四阶六环”与“五格三全”双提升工程强师兴教。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市南区始终将教师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立足区域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结合各梯队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要,在全区实施“五格三全”教师培养工程,2018年更是聚焦“提升学校干部队伍领导力、提高教师队伍职业素养”,结合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组织了市南区校长学院2018年提升干部领导力培训。为了推动课程深度建构,市南区通过各种渠道助力、激发教师课程建设内在活力。针对校长群体,在校长学院中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深度建构和校长领导力”系列主题培训,通过“四阶六环互动”培训,以对话、工作坊、论坛等形式,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针对教师队伍建设,成立了“市南区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兼职教研员队伍,协助开展课程、教学、教学质量评价等专题研究与实践,依托“五格三全”教师分层培训,搭建不同层级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开展多主题多形式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能力。

创新彰显特色——打造“海洋+课程”海商教育品牌

具有较强优势与特色的课程体系,往往建构在充分的文化自尊与文化自信基础上。市南区坐落于黄海之滨,因海而设、因海而兴,海洋教育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基于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抉择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经略海洋”的厚望,我们以提升学生海洋意识与素养、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打造区域教育品牌为主要目标,开展了“海商教育”实践研究,为培养会创新、会合作、会学习,具有海文化特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市南经验。

立体打造“海商”教育,彰显区域特色。重视课程作为“以海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课时上予以保障,校校开设海洋教育区本、校本课程;样态上鼓励多元,STEAM教育、跨学科融合、翻转课堂、实验、研学等百花齐放;内容上引领开发,着力探索海洋教育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对在国家课程中融入海洋要素进行了有益尝试。

作为市南区的特色教育,“海商教育”体现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海洋特色,以最有价值的海洋素材为内容对学生进行海洋教育;二是充分反映区域社会文明、经济发展、事业繁荣的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向更大的范围辐射,做到身在市南,胸怀全国,放眼世界;三是将海洋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寻求最佳结合点,使海洋教育恰到好处地融入学科教育体系中,实现海洋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双赢。课程的开发既注意贯彻和落实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取得的研究成果,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实现学科德育一体化,又注意教学内容的知识线、方法线、认知线、素养发展线的密切配合,引导学生通过主题化研究、项目式学习,自主地、积极地探究与掌握所学内容,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建构“四位一体”的海洋教育课程群。市南区以“科普海洋知识,加强海洋教育,促进人海和谐”为目标,形成了以青岛市地方教材《蓝色家园》为基础、区域自主研发的《海洋+特色課程汇》为主,校(园)本教材为辅、社区读本为补充的四位一体海洋教育学习内容,开发建设了三类型、多学科的海洋教育课程群。一是基础型课程,完善以《蓝色家园》地方教材为主轴的课程建设;二是实践型课程,开展项目式学习、志愿者活动、海上科考等活动,推进“海洋教育研学周”实践;三是拓展型课程,建设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体验真实生活的跨学科融合特色课程。同时,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海洋教育,通过海洋教育深化学科教育。这种渗透既使学生立足真实地生活,在掌握一定的海洋知识的基础上激发热爱海洋、关注海洋的情感,增强海洋意识,又能使学科教学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科自身核心素养及育人功能方面更具活力。

“海洋+课程”实施中的“三原则三定位”。三项原则指:坚持育人为本、突出实践、系统推进。三方定位指:把握融合教育资源、革新学习方式、培养创新人才。“三原则三定位”,是培养学生迁移应用所具有的学科知识经验来发现、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良好途径,更是促进学生的学习社会化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特色方式。

未来已来,市南教育人不仅关注教育的未来,更将眼光瞄向时代的未来,用时代的视野和格局审视教育内部的变革和发展;唯变不变,市南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以区域的力量推动课程与教学深度变革,从行动中汲取经验和成果,以区域课程的建构达成学生学习需求与未来期许之间的完美对接。

猜你喜欢

市南区建构海洋
·读迷作品·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建构游戏玩不够
杯中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