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程建设中挖掘教育奋进的力量

2019-09-10王轶强

教育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深度建构育人

王轶强

课程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课程是实现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育人模式的有力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只有“上好每一堂课”才能真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因此,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呼唤课程与教学的深度变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和品格为核心,深度构建适应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便成为青岛市市南区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必然选择。

以“以海育人”为统领,构建逻辑严密的育人整体

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深度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课程建构的首要问题,也决定了课程建构的价值取向。为此,基于国家战略、区位特质和资源优势,市南区准确把脉时代定位,激活市南教育的蓝色基因,聚焦立德树人总目标,深度挖掘海洋文化的育人价值,整合区域海洋教育资源,以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和塑造必备品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筑了“以海育人”海洋文化教育体系。“以海育人”是海的人文精神与品格,是海的文化与样态在个人成长方面的映射与塑造。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着眼发展,面向未来,努力成就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博大谦逊的品格塑造,开放包容的知识获得,丰富多元的创新实践,为市南学生奠定成长底色。

首先,更新育人观,予“以海育人”以新内涵。从“海”的人文精神中汲取育人智慧,提取胸怀宽广、视野深远、坚韧不拔、激情澎湃、包容交流、健康强健等品质元素为德育素材,形成全区“以海明德十品行”育人理念。

其次,构建课程群,使“以海育人”有章可循。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以“学科+海洋”为路径,强化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研发了纵向贯穿幼、小、初12年,横向涉及德、智、体、美、劳五大领域,独具市南特色的基础教育海洋区域课程。

再次,开展研学行动,使“以海育人”有声有色。我们全面开展“海洋教育研学”行动,编辑了《青岛市市南区海洋研学指南》手册,为一至八年级学生精心设计了八大主题共计16期的海洋主题研学活动,把课堂搬到校外,将学习的触角伸进海洋。

以“以海育人”为统领,市南区各个学校的课程建构不仅呈现出区域特色,更积极回应核心素养的要求,基于各校的教育哲学、培养目标,构架起有逻辑的育人整体。我们将2018年确定为“课程深度建构年”,拒绝碎片化,重构课程逻辑,杜绝盲目,超越经验,追寻理性与科学。我们着眼于整体規划,着力引领中小学校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学校育人目标、学生个性发展,开展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和特色建设。课程的深度建构不仅是对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还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进行重新整体设计,同时对学科内部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以此形成对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的“本校的课程”,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育人整体。

以课堂变革为着力点,打造走向学科深处的新课堂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程深度建构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变革。构建课程体系,建构育人模式,仅是课程深度建构的第一个阶段。课程框架的顶层设计最终要落实在教学层面上才能产生真实而持久变化的效果。因此,课程建构必须推进到课堂,全面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实现育人质量的提升。

首先,从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延伸到课堂教学的转型。通过“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与教学变革”,牢牢把握“教学”这一课程的中心环节和基本途径,深入探索“课堂”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落脚点。区域和学校聚焦课程优质化实施这一核心,以课堂变革的关键问题和解决策略为突破口,建立有效的研究机制和研究路径,科学制定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引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改进,促进有市南特色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总结、提炼和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调整教与学的关系,突出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完整成长。通过教科研的引领,以学术的视角切入,引导课堂教学超越对知识的传递,走向更深刻的理解,走向关注完整的人的培育。学校和教师优化目标的研制、内容的组织、活动的设计、资源的盘活,以及评价的改进等环节,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个性化学习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地探寻、思考和体验中成长。如,借助深度学习理论,开展学科课程的研究与调适,促进学科课程的优质化实施,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借助 STEAM教育理念,开展跨学科融合式学习的研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再次,改进学科研讨的内容和方式,强化新研究成果的运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已经不是大量地输送新理念,而在于教师在将新理念落地转化时有效的操作。因此,我们的学科研讨以项目化的方式推进,加强对学习科学等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的运用,引导学校和教师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总结、提炼课堂变革中的方法、策略、步骤,以及工具、手段等,帮助一线教师落实课堂变革的理念,提升育人的质量。

以“双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强校长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构的主体。课程的深度建构对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新挑战。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理解和课程建构能力决定了课程变革的质量。

2018年,市南区大力实施“提升校长领导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双提升工程”,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深度建构和校长领导力”列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着力提升校长的九种能力:课程理念的建构力、课程计划的决策力、课程制度的执行力、课程实施的管理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力、课程团队的组织力、课程教学的指导力、课程评价的运用力、课程研究的引领力。我们采用专家讲座、名校长对话、行动研究、体验式工作坊、校长论坛、自修反思等形式,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如在“课程深度建构关键问题和解决策略”为主题的团队工作坊学习中,校长们运用ORID的引导力技术,从“客观、反应、诠释、决定”四个维度,梳理专家报告,交流学习心得,在集体共创中,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梳理出关于课程深度构建的关键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有效地提升了校长们的课程领导力。

在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工程中,我们结合市南区课程深度建构年的工作目标,以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能力为核心,实施“学—研—做—创”一体化研学策略,聚焦“课程标准的校本化研究与课程建构、基于真实生活的资源整合与教学研究、基于标准及教学全过程的表现性评价研究”三大主题,引导教师以客观观察、理性分析、深度思考、主动体验等方式,提升课程实施力和研发力。

以“制度建设”为内核,构建课程建设的协同保障机制

调研发现,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在课程深度建构中普遍感到缺乏专业指导以及必要的机制保障。为此,我们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健全协同研究机制,为区域内不同发展水平的中小学校的课程深度建构搭建平台,提供专业支持,创造发展空间。在制度设计方面,我们研制了中小学课程建设指导性意见,实现区域内中小学课程建设的价值认同,在协同研究中推动中小学课程建设的个性发展;完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制度,推动区域和学校两个层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课程实施的创新提供保障;设计课程建构的调整改进制度,围绕育人需求或问题,保障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持续调整和变革;改进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专项评估制度,及时发现课程建构的亮点与问题,保障基于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改进。在协同共研方面,我们通过教师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做课程的建设者,着力培养教师课程的研发能力;通过政策的制定保障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的落实、课程资源的统筹利用、课程规划与实施的整体联动发展;通过学术指导机制,建立区域内学术委员会,成立课程专家指导团队,聚焦课程深度建构,设计研究活动,开展学术攻关;通过合作共研机制,形成学校间、学区内课程深度建构的合作共研。

今后,我们将以构建适合儿童发展水平又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教育期许的育人模式为着力点,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方式改革创新,奋力谱写新时代具有市南特色的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深度建构育人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