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群文阅读教学需融入理性因素

2019-09-10麦艳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8期

麦艳芳

【摘要】  群文阅读旨在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的深广度。现今绝大部分教师研究的是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对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甚少。此外,大部分教师侧重在感性因素方面进行引导,较少有理性因素的分析。基于这些情况,本文从初中群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初中群文阅读提问的角度、初中群文阅读的时间安排三个方面明确初中群文阅读教学需融入的理性因素。

【关键词】  群文阅读的概念 群文阅读的意义 初中群文阅读的理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8-056-020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群文阅读教学,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系列文章,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和选文展开阅读和进行思考的过程,最终呈现个人思考成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还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比较、整合、辨析、评价、反思、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在于关注人文精神、重视言语实践、强调思维训练。群文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的深广度。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现今绝大部分教师研究的是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对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研究甚少。但是我认为,小学的阅读理解教学是为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奠定基础的,初中学生群文阅读更应该作为研究的重点,为学生高中、大学的阅读理解打下更牢固的基础。此外,现在大部分研究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师侧重在感性因素方面(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主旨等)进行引导,一般有以作者为中心选文、以体裁为中心选文、以主题为中心选文等形式。当然,这也是一些办法,但是我认为到了初中阶段,群文阅读教学应该融入更多理性的因素,培养学生看问题的客观性、全面性、深入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能够迅速地吸收新知识;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能够创新。

三、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的理性因素

(一)初中群文阅读教学材料的选择

例如,有同行老师上群文阅读课,选择了《家乡的桥》《赵州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桥》等文章进行关于“桥”的群文阅读,让学生填写“群文阅读记录表”。

在我看来,这只是停留在横向的比较,缺乏纵向的理解,缺少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教学目标。

我们来对照一下美国教材的选文。例如《美国语文》,全书将美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分为六个不同的单元,涵盖了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国家的诞生以及南北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每个单元各有一个主题,由“时代故事”和“单元课文”两大部分构成。“时代故事 ”是介绍与本单元有关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几篇小文章,讲解那个时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文学的变迁、发展特征,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出现的大背景,避免学生对文章产生狭隘的理解。此外,文章都出自同时代中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家之手。每篇课文都按照“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问题指南”“作品积累”的布局来推进学习的进程。当然,这些材料的选择和组合有主题学习的痕迹,群文阅读和主题学习是相互融合的,但群文阅读比主题学习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教师可以从各个领域为有关议题选择更多的材料。

例如第一单元《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中,组合的材料包括关于哥伦布的介绍、探险时代的历史、哥伦布的日志节选、日志的写作指导等。对照《美国语文》的部分内容,“桥”的群文阅读内容就显得单薄了。小学生不一定能理解较为深奥的文章,但是面对初中的学生,教师就要拓展他们的知识广度、挖掘知识深度,因此像《美国语文》那样选择更多体裁的文章、增加背景知识的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是较好的一种做法。

例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活动探究有三个任务: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这是一个群文阅读的议题。课本已经选入的有闻一多、丁肇中、王选和顾拜旦的演讲词,涉及中外和几个领域的知名人士的演讲词。另外对演讲稿的撰写和举办演讲比赛的步骤给予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实际操作性比较强。如果能够加入一些带有理性因素的文章让学生一起阅读,如《演讲的发展历史》《改变历史的十大精彩演讲》《演讲的本质和作用》《演讲的重要性》等,引导学生从横向比较和纵向深入的阅读中,从理性的角度加深对演讲的认知和思考就更好了。

(二)初中群文阅读教学提问的角度

还是以“桥”的群文阅读为例子,教师让学生填写“群文阅读记录表”。主要内容、最精彩的片段或句子、想提出的問题三项内容中,前面两项只是平时课堂教学的一个简单的延续,是主题阅读需要关注的一些细节。第三项比较有意义,因为从学生的反馈可以体现学生思考的过程和深度。可惜这样的问题太少了,即学生在群文阅读时处于更有价值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很少。群文阅读应该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不要在文本的细枝末节上纠结。同样比较一下《美国语文》提出的问题。当然,它也有比较多的问题涉及所给的材料的具体内容,作为群文阅读的问题也不太合适,但是某些问题还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例如在《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这个单元中的问题:如果哥伦布写作的目的是请求进一步的支持,那么他在证明自己探险活动的价值方面做得如何?哥伦布进行了多次的航行,但是一直没有抵达亚洲,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找一篇哥伦布后来的航海日志,在你的文章中比较哥伦布后期的日志和早期的日志中表达出来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并解释为什么有这些不同?这两个问题提问的出发点是要锻炼学生的判断、评价能力,甚至是初步的研究能力,学生需要花时间去阅读有关的群文甚至继续寻找有关的资料,才能作出判断和形成想法。虽然学生一时半刻不能答出来,甚至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才能整理出想法,但这些就是能真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提问。即提问的角度需从培养学生的比较、整合、辨析、评价、反思、应用和创新等能力出发。

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活动探究的演讲词后是没有设置课后思考问题的,这其实就是一种明显的导向,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自主设计问题,自定活动和探究的方向,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是:阅读两篇在不同场合演讲的演讲词,谈谈它们产生的背景;比较两篇或者几篇演讲词整体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感情的异同;对某篇演讲词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陈述依据;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场景,撰写一篇演讲词并演讲等。

(三)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的时间安排

小学阶段的群文阅读可以灵活地安排在日常教学的课时当中,但是初中学生需要按年级来确定群文阅读的时间安排,毕竟初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

初一阶段,群文阅读课每周安排两次比较合适。第一次可以利用课堂的时间确定议题、阅读补充资料、提出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到图书馆或者在互联网上继续寻找有关的资料。第二次则是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享对之前提出的问题的看法和结论,不求达成共识,只求擦出思维的火花,活跃课堂的气氛。初始阶段,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做要求的讲解和简单的示范,让学生明白操作的步骤,为后来初二、初三年级的群文阅读课打好基础。

初二阶段,群文阅读课每周安排一次比较合适。把确定议题、阅读补充资料、提出问题等步骤放在课后,让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做好以上的准备,然后在每周一次的分享课上再进行交流。

初三阶段,学生的学业更为繁重,因此群文阅读每个学期适当安排两到三次即可,并且要给足够的课余的时间让同学们准备、查阅、思考,最后可以利用一至两节课让同学们分享交流。虽然初三阶段的群文阅读课课时不多,但是在初一初二比较充分的阅读、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同学们是可以阅读得更深广、思考得更全面深入的。

以上就是初中群文阅读教学需融入的三个理性因素,能促进学生对思维对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的因素。

[ 参  考  文  献 ]

[1]主编张健鹏,胡足青.编译马浩岚 《美国语文》 2008年7月第1版  北京东城区,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9年8月第2版 第17至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