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感悟词语意蕴
2019-09-10庄红梅
庄红梅
目前的词语教学中,还存在就词语教词语,用机械重复的认读、抄写、默写等方式开展词语教学的现象。这样的教学,老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被动,教学效率不高。为了提高词语教学效率,应善于创设各种的情境,优化词语教学的环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感悟词语的意蕴。
复原情境,学会表达
复原情境,就是把词语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展示实物、出示图片、演示黑板画等手段向学生提供直观、感性材料,使学生对词语的意义有所理解或加深理解,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丰富词语的内涵和外延。
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草》这首诗时,“离离”这个词语比较抽象,脱离学生生活。于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离离原上草”中“离离”的意思,即兴在黑板上用绿色粉笔画上了一大片绿草。边画边提醒学生看,草原上的草,原野上的草长得怎么样?片刻功夫,黑板上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白云朵朵,大片大片的绿草,一望无际,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辽阔的大草原。
师: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生1: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生2:草原上的草密密麻麻,数都数不清了。
生3:草原上的草一望无边。
生4:草原上的草长得碧绿碧绿的。
师总结:草原上的草一望无边,非常茂盛;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非常美丽。学到这儿,一定有同学知道“离离”的意思。
生纷纷举手:“离离”就是草很多的意思,就是数也数不清的意思,就是一望无际的意思,就是长得很茂盛的意思,就是绿油油的意思……
师还用绿色粉笔画了一颗绿油油的小草,用黄色粉笔画了一颗黄色的小草,通过对比,感悟“荣”和“枯”的意思。学生就在于老师直观形象地板画中,非常好的理解了“离离”“荣”“枯”的意思。
为了让学生理解“烧不尽”的意思,于老师在绿草上用黄色的粉笔画上大片枯黄的小草,草原上的草顿时有绿转黄,再用红色的粉笔画上大片大片的火苗,表示小草被大火烧光了。
师:小草都被大火烧光了,为什么诗人却说“烧不尽”呢?到底哪里没烧完?
生:是小草的根没烧掉。
师问:“春风吹又生”的意思,你们明白了吗?明白了就请举手。
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有绿色的粉笔画出“春风吹又生”的画面。这名学生上黑板画了一排整齐的高高的小草。
师问:对画的画有意见吗?
学生说:“有意见,春风吹过来,小草长得没这么快,也没这么整齐。”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纠正。这位同学画的小草矮点了。
师问:现在还满意吗?
生:还有意见,春风一吹,草应该斜了。师讓这名学生再去修改,并让他说说“春风吹又生”的意思。
学生就在这种画画、改改、说说中理解了“春风吹又生”的意思。于老师用简笔画创设了理解词语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理解词语的同时,感受诗歌语言之美。
精心挑选,鲜活生动
文章中的很多词语都是经过作者精挑细选而来的,不仅鲜活生动,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教学《江南》(苏教版一上)中的“田田”一词:
师:哪位同学来猜一猜“莲叶何田田”中的“田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概是甜甜的意思。
师:此处的“田田”可不是“甜”的意思。孩子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画,说说图上的荷叶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会根据插图上荷叶的样子说出荷叶很绿、很美等的特点。)
师:孩子们,你们都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你们觉得“荷叶像什么呢?
生1:荷叶像一顶大大的遮阳帽。
生2:荷叶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小伞。
师:你真会想象!荷叶真像是一把把撑开的绿色小伞。
(课件上出示绿色的草帽、绿色的小伞……孩子们也用小手比划着,学得趣味盎然。)
师:小朋友,说了这么多,其实你们已经说出了“莲叶何田田”的意思了。哪位小朋友来概括一下呢?
生:荷叶很多很茂盛,挤挤挨挨的,真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概括得很准确。“莲叶何田田”中的“何”是“多么”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赞美荷叶又多又美!我们也来一起赞美荷叶吧!(齐读诗句)
这个教学片断中,“田田”一词的理解是教学的重难点。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田田”就是形容荷叶的茂盛,一年级的学生很难感悟“田田”这个词所包含的丰富意蕴。教学中,老师用课件出示一碧千里的荷叶,启迪学生将“田田”一词转化为真实可视的“实物”,进而在情境对话中启迪学生想象荷叶茂盛的画面,体会“田田”一词渗透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构建语境,丰满词语
很多词语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新的语言环境,将零散的“词语”串联成线。苏教版一下《识字1》是一篇看图读韵文识字。教学中,笔者采取了“整合”的策略:首先,用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接着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春天,说说自己想象中的春天。接下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春天有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并说说。例如,春风:①在图中找出春风。②说说春风吹在脸上的感觉。③感情诵读“春风”一词。春雨:①在图中找出春雨。②说说春雨的样子,并想象她会到哪儿做客。③感情诵读“春雨”一词。嫩芽:①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见过哪些嫩芽,分别是什么样的?②你觉得嫩芽怎样?③感情朗读“嫩芽”一词。同样的方法观察并丰富词语。总之,教者利用联系彩图、生活经验、表演等方法,让原本孤立的12个词语变成了一幅优美的画。
借助文本,延伸内涵
引导学生对词语理解、感悟时,不能仅仅停留于浅层意思的理解,而要借助文本,将词语融入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品读推敲,领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妙。
如《小露珠》一文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文中的小露珠出现在初秋季节,那时侯,天气还是比较炎热的。骄阳似火,毒辣辣的太阳晒了一整天,到了傍晚,植物们都变得怎么样了?(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踊跃地描述树叶没精打采的样子)
师:眼前的景象让我们不由得想起这学期学过的一篇课文里的一个词语。(学生马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到在《学会查“无字词典”》中的“晒蔫”一词)
师:那么花儿们又变得怎么样了?(师做低垂着脑袋的样子,让学生描述)
师:这就是没了(精神)。
师:夜幕降临,晶莹剔透的露珠小精灵们悄悄降临人间,经过小露珠们一晚上的滋润,花草树木又变得(格外精神)。
师:怎样精神?读给我听!(生齐读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师表扬:读得真有精神)
师:孩子们,把你们最有精神的一面展示给老师看看吧!(学生们马上打起精神,坐得端端正正)
师:这位小朋友,小身板坐得端端正正,小腰板挺得笔直笔直,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就请你来读这句话!(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明白了,“精神”一词,不仅可以用在植物身上,也可以用来形容人)
本节课中,教者对“精神”这个词语的设计,颇有新意。教者巧妙地把生活和书本融为一体,无痕地将旧知与新知融会贯通。
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因地制宜地创设各种情境,让词语教学变得有情有趣,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让语文课堂更加有声有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