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心理变化与体育课教学

2019-09-10蒋凯丞

教育·教学科研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化课体育课初中生

蒋凯丞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总是与社会的竞技密切联系,在竞技体育的今天,在学生学习压力、精神负担和心理问题加大的今天,学校体育又步入应付“升学考试”,作为肩负学生强身健体重任的体育教学,不能不考虑学生心理变化的需求,从培养学生要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考虑,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及教材内容等,需要在战略上予以重新认识。

体育教学由于其特定的场地、环境与相应的运动器材等因素,决定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多层次等不同于别的学科的教学特点,而处在运动环境状态下的初中生,面对不同的体育老师、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不同的体育教学场地等外界条件,学生各自的心理变化对教学质量会有直接的影响。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及时观察、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有效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偶发和突发事件,是很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的。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有关初中生的状况,谈一谈初中生心理变化与体育课教学的几个问题。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教学兴趣产生的前提要有参与的、从众的心态,这无疑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作为笔者而言,如何对待中途接任的5个教学班,把学生引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来,最初的室内课教学,引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新思路,显得尤其重要。把文化课各学科的理论知识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成为学生认识体育课学习、锻炼的理论依据。调查表明,这样的授课形式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70%的学生开始觉得“不理解,课后想想,很有必要”。与此同时,教学中从不同的方式进行技术动作的韵律、节奏等,从美学、力学的角度分析,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一种全方位的感性认识、一种朦胧的切身体会,既锻炼了身体,又开动了脑筋,随之是慢慢地从“看门道”,到逐步深入,这些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体育科学性的重要环节。多次调查,皆表明了这一做法的可行性。

在进行“是什么让你喜欢上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有45%的学生认为“课的目的明确,内容比较充实”;有26%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法能引发兴趣”;有1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态度认真”。再进一步地调查“体育课能激发我的兴趣”研究时,可以看到61%的学生认为 “课程内容在安排上有些自主性”;有17%的学生认为“老师会有意地帮助或进行技术指导”;有10%的学生认识到“老师的分析、指导,有助于启发文化课的学习”;同时,有11%的学生认为“受了同学的情绪影响,感受到了锻炼的乐趣”。这些统计数据的乐观分析,肯定了体育课教学中启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调查同时表明了这种体育课教学形式,有67%的学生看来是“可以接受”的。当然,尚有22%的学生指出“仍需加强个别指导”,8%的学生希望“多关心体弱者”,这无疑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论证了“加强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树立目标,增强信心

目标教学是依据对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大多数学生的身体、心理状况,同时通过体育教学过程的不断观察,分析学生的运动素质,并由此进一步地分析、了解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掌握运动技能的有关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相应的追求目标,以期逐步达到它。同时需要学生了解体育理论常识,为理性地、科学地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奠定相应的思想基础。

体育课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必须要花费相应的教学时间,在不断地重复练习中,去领会技术动作的规范要求。而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教学计划要求的目标。在教学计划和实践过程中,注意情感教育的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并且把有关的文化课知识与运动技术的动作分析结合起来去练习,这对于那些反应灵敏、理解能力稍强或较强的学生来说,热心于体育课的学习,对引发学生锻炼的兴趣,以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追求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磨炼意志,加强指导

体育课教学由于受到多班同时教学、运动场地偏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的运动心理状态往往会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从而会积极或消极地看待室外的体育课。体育教学不仅是身体运动技能的锻炼。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兴奋状态的心理变化与适时的把握,对培养、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体现良好个性的勇敢、果断、坚韧、积极进取等品质,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难以得到及时反馈的。若是从发展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磨炼战胜困难、克服自身弱点的心理学角度来说,开拓学校教育、体育教学的新思路,不仅可行,而且深受学生欢迎。因此,我们要增强信心,磨炼意志品质,加强个别指导,使情感教育成为辅助学生的主旋律。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群体自信心的同时,还要适时地把握机会,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工作或运动技術指导,并及时予以鼓励,有的放矢地注意了解突发事件,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或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体育课教学的评价,各种客观的衡量指标固然重要,然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状态对教学的直接影响,忽视了教学主体——学生的团体性等具有某些社会性的心理因素和心理变化,要达到理想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体育课教学,同样是不够完善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文化课体育课初中生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讨厌的理由
艺考生如何“逆袭”
艺考生不能轻视文化课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