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9-09-10李利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李利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建设总体目标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适应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五年制高职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努力实现“学做合一”。由此可见,在当前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发展并深化产教融合是五年制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思考

通过发送电子问卷及对相关企业工作人员的进一步访谈,了解企业对产教的需求,整合材料,调查分析了本区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发现了一些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现实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经过研究讨论,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的制定不完善

通过调查分析,75.3%的学生表示毕业后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他们没有自信可以直接胜任企业指定的工作岗位,实现能力与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也体现了学校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参与缺失,从而导致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跟不上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考虑的是政府对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必须要发挥出纲领性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考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类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地细化。对于和学校合作的一些企业,沟通交流后,他们一般会对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规格提出要求,但通常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尺度,方案的最终决定权还在于校方,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免去上岗前的培训过程。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内容滞后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发展成果显著,一方面改进了落后的理论指导,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一方面引入了很多外国的先进实践模式,提高动手操作的水平。经过调查,仍然有不足之处。

职业学校在开设课程时缺乏特色专业,没有真正地深入市场去了解需求,针对性不高,内容滞后,大大地降低了竞争力。信息社会,知识的传播和更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企业在发展,其用人的要求也在逐步变化,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否则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就业处于弱势地位。职业院校的传统是知识本位,以理论为主,轻实践操作,目前转向培养技能为主,专业实践课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反而忽视了文化基础课的作用,有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师生互动不足

“互联网+”背景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MOOC、翻转课堂和微课等在高职教育中被广泛应用,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大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通过调查显示,有78.9%的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总结所学内容,65.5%的学生不能掌握基础的专业技能知识,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还普遍存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要想对学生因材施教,需要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资源建设不完善,教学评价单一

高职教育社会地位低,一直以来大家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在观望,很多高端人才不愿意进入此类学校就职,而且师资队伍中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非常欠缺,导致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很难恰到好处地融合。此外,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直接影响着各地教育资源的分配,难以实现均衡发展,教学资源建设有待完善。

教学过程中,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评价占主导地位,一般通过课堂表现和双眼觀察的方式给出终结性评价,对于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缺乏重视的程度,评价的方式单一,手段落后,人才培养需要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反馈。

二、改进的措施

1.培养目标多元化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使得产业界和教育界密切结合。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兼顾各个环节,尽量满足不同性质的参与对象,努力让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终身性,实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围绕企业的发展,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2.课程体系现代化

信息社会背景下,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不断迭代变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企业用人需求为核心,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在不断地完善。高职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来搜集相关企业的用人信息,了解相关产业的前沿动态,建立必要的数据库,方便对行业特点进行预测和分析。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产教融合的对象主体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实时地交流沟通,参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完善,早日实现产业和教育的无缝对接。

为了丰富课程体系的内容,不断创新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内容的选取不仅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结合,还要将职业资格教育和产教融合人才模式进一步地有效融合,增加学习模块,实现多领域的融会贯通。

3.教学活动互动化

“互联网+”背景下,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通过网络平台,不断拓宽学习的渠道,将教师的开放性教学和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相结合,推行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师生互动更加灵活,生生互动更加全面,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地域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借助平台进行提问、讨论、分析,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教学资源共享化、教学评价多样化

针对于目前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分配现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各个管理和参与对象都应该主动积极地改革、创新,建立教育资源库,培养优质教师,加强资源的共享建设,实现最大化地利用现有资源,增强高职教育人才输出的质量。

教学评价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学评价的客观综合关系到学习者的活动效率。搜集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经过整理和分析,构建多样化的综合评价机制,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将传统的纸质评价过渡到数字化评价,发挥其反馈调节的作用。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校专业学科与地方产业的密切联系,体现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阶段过程,如何利用新技术解决目前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是今后探讨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张海英.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 对外经贸, No.256(10):154-155.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