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之我见
2019-09-10徐振山
徐振山
摘要: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使教育走进了新的阶段,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观点、教法、课程,探索和创建适应人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的新课程和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然而也有一些基于形式的因素,以致使老师疲于应付各种“形式”基于此,本文从读书及教学形式出发,结合课堂常用手段及教法,分析应用与对策,以使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有所取舍,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育人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理论 创新 个性化教学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贵在拥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求居高临下地审视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新理念、新见识的形成,决非朝夕可为,须得博览群书,有目的地读一些中外新课改书籍,从而形成一种厚实的知识沉淀,此所谓开卷有益,融会贯通,为己所有。
漫步书林,关于教育教学新课程理论的书籍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这就必须有选择地去读,可依照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目的,择善而读。面对再权威性的书籍,切忌一味推崇,視之为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如此读书只能算是死读书,读死书,正所谓尽信书不如不读书。至少应以平等的态度去跟作者书中的思想进行交流,思考之,探究之,以丰富自己头脑。最高明的读书方法是在拥有自己主见的情况下,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理论书籍,拨开迷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于扬弃,从而汲取精华来完善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才是真正的富有个性化的新理念。否则,只能为不成熟的“理念”所累,以致步入教育教学误区。
“创新”,无疑是新课程理论的核心词语,也是推行新课改所高举的一面大旗。恰是一味追求“创新”,恰是由于很多教师缺乏对于新理念的正确理解乃至吐纳的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致忽略了教学实效而患上了严重的“新课程流行病”:一是假民主、假自主现象。有一堂名为《探索月球的奥秘》的语文示范课,竟完全脱离了文本,上成了“关于月亮的畅想”的语文活动课。活动课就活动课吧,教师为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竟让一名学生担当了课堂“主持”,而自己则成了一个十足的陪衬,“主导”作用几乎丧失。如此课堂令人生疑:如果不是作秀,学生真的有取代教师的能力吗?鉴于“学生是主体,是课堂主人”的提倡,于是乎教师费尽心思让学生积极活动起来。一般体现为“满堂问”现象。教师尽情地提问,学生尽情地回答,好不紧张活跃。问题是,学生只是被动地蜻蜓点水般地应答,缺乏积极深切的思考。同时,教师所设计问题,有的没多少价值,有的缺少由易到难的坡度,不能够充分为教学目的服务。至于一些公开课是排练后的复制和再现,又是别话。二是“小组合作秀”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将合作性简单地等同于“讨论法”。动辄分组讨论,气氛热烈,而表面的热闹和自由之背后却是思维的肤浅和低效,表面的自主与活跃却掩盖着学生的被动与滥竽充数。讨论的同时,教师往往又缺少理念性的调控和指导,致使课堂讨论成了散漫式“放羊”,学习合作成了聊天,教师则成了袖手看客。而所讨论问题因缺乏目的性而流于琐碎和简单。——真正有价值的合作内容,要能够切实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思考的空间和争论,使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是课件“展示会”现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但课件制作贵在精要,要能够充分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常见现象是课件制作缺少鲜明的目的性,内容繁琐,如同放映幻灯片,过于“异彩纷呈”,以致喧宾夺主,致使学生学习精力分散,注意力转移,大大影响了教学实效。四是“满汉全席”现象。一是教学目标“高大全”,教学重点、难点被淹没了,致使课堂教学忙于去完成多项“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时间少得可怜。二是教学方法求“花样”。如语文课、既要运用多媒体手段体现“新理念”,又要讨论学习,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还要读写结合,致使课堂节奏过于紧张,缺少从容感,从而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性几近丧失。
再如为了追求教师备课上的“创新”,有的地方要求教师采用“样板化”备课方式。即每一课时由同学科老师轮流备出来,以活页形式复印若干份,分发给同学科老师参考使用,名之曰“互动教研”。这种“创新” 备课法恰恰违背了新课程的创新理念,严重扼杀了教师分别备课时所具有的个性化独创思维。这种只图创新花样,不图创新实效的现象,发人深省。
因此,教育教学活动贵在富有个性化。所谓呼唤教学个性就是呼唤批判性思维。对于教材,对于教参,对于权威,乃至对于新的教学理论和理念,要不迷信,不唯上,要敢于质疑,敢于发难,在独立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批判地“拿来”,为己所用。要积极运用自我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去教化学生,并以此优化教育教学创新环境。
同时,希望一些关于新课程理论、新课改理念的书籍多一些真知灼见而不是人云亦云。希望这类书籍从教学实践出发,能够深入浅出,具有实用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夏晓华《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2.李贵忠《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