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三首》(统编本四上)教学设计

2019-09-10亢丽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龙城阴山边塞

亢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体悟诗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认读词语,感“边塞”意象

1.出示词语,课前检测。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吗?试着读一读。(出示)

琵琶  胡马  阴山  沙场  征战  龙城  飞将  夜光杯

2.指名朗读,相机纠正词语的读音。

在检测读音的过程中听“琵琶之音”,解释琵琶曲在唐朝时的重要地位,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词语大意。

阴山:回顾一年级学习的《敕勒歌》感知阴山,地图上认识阴山的位置。

3.再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师:读了这些词,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是啊,在同学们朗读这些词语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不由自主地就会出现边塞的情景。

4.学习“塞”字,体会边塞的含义。

(出示“塞”字)指导学生书写,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简单谈谈对边塞的理解。

师:边塞就是指边关地区的要塞,通常远离中原地区,景色风俗也和中原地区迥异。在中国唐代涌现出了大批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边塞诗。(板书诗题)

(设计理念:中国汉字“以象见意”,这个象可以是图像,如理解胡马、沙场、夜光杯;也可以是音像,如听琵琶之音;还可以是学生的想象,如读到词语时学生想到的事物或场景。此环节的设计将离学生较远的边塞拉至眼前,让边塞可感可知。)

二、整体通读,把握“边塞”

诗境

1.学生自由朗读《出塞》和

《凉州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节奏。

2.指名学生分别朗读两首诗。

师:在《出塞》中,边塞指的是阴山,这是中国古代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而在《凉州词》中的边塞则是指甘肃武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关隘。

3.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的相

同之处。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们发现这两首边塞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吗?

学生借助资料,自主阅读古诗汇报。

师:正如同学们所发现的,这两首诗均是唐朝诗人所作的边塞诗,而且诗中都写到了“征战与征人”。(板书:征)在这边塞之争、边关之征中,征人们都在干什么呢?

(设计理念:抓住两首诗的关键意象“未还的征人”,激活还原想象,将两首诗巧妙联结。)

三、分步解读,品悟“边塞”

诗情

学习古诗《出塞》

1.请一名同学范读古诗,其

余同学认真聆听。

师:在王昌龄的笔下,出塞的征人们在干什么?

2.反复诵读“但使龙城飞将

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会诗句蕴含的忧国情怀。

师:(引读)他们在慨叹——

他们在怀念——

他们更在——

师:如果国家有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良将,那些经常侵扰中原大地的外族骑兵们还怎么能随随便便就越过阴山呢?(生读诗句)

师:正因为边关要塞缺少良将,所以处在唐朝的王昌龄才会将自己的思绪穿越到秦汉之时——(出示“卫青奇袭龙城,李广镇守边关”的视频)

3.融情体会征人未还之痛。

师:夜晚,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自秦汉以来有多少士卒为了保家卫国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留在这里——(引读:秦时明月汉

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月照关塞,人念家乡,然而战事未平,又有何颜面回家?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将士们,不用幽怨,不用担心,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听,琵琶声声,让我们纵情在沙场,“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习古诗《凉州词》

1.伴着琵琶乐自由朗读古诗

《凉州词》,圈出这首诗中“征人”在干什么。

2.生汇报。

3.一封家书寄深情。

师:耳边是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醺,蒙眬中,眼前似乎又浮现出了家

乡那人,那景,那美好时光。王翰,请你拿起笔,给你最想念的人写一封家书。

4.生在练习纸上练习写“信”。

5.生朗读自己的信,师相机引读古诗。

师: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远在异乡的王翰也想早日回家与家人团聚,然而,他知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不是他不想回家,而是他深深地知道,没有国哪有家。他和这些万千将士一样,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设计理念:两首诗互文参读,帮助学生理解了“征人未还”的原因,不论是醉卧沙场,还是感念龙城飞将,都是来自将士们对祖国无限的深情,立志报效祖国宁可马革裹尸的决心。在学习《凉州词》一诗时,以写家书的形式,让学生走进诗人王翰的内心,在感受凡人这份儿女情长的同时,与诗人的报国心形成强烈反差,更为单元习作做了铺垫——初识了书信的写法。)

四、整体参读,体察“邊塞”

诗蕴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品味两首诗歌的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同样是边塞诗,同样写到了征人未还,但是这两首诗却截然不同,仔细再读读这两首诗,你有什么发现?

2.生汇报,师点拨。

《出塞》描写了边塞的自然景物,明月和边关,追古思今。

《凉州词》描写的是边塞生

活的场景,美酒和琵琶声,以疑

作答。

3.师小结,点明边塞诗的主

旨——家国情怀。

师:同学们,不论是王昌龄还是王翰,不论是飞将军李广还是驻守边关无数默默无闻的将士们,自踏上征程的那一刻,他们就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吟诵这两首诗。(生背诵两首诗)下课。

(设计理念:第二次对古诗的整合阅读立足点不同,包括诗歌的选材、写法等,至此还不是最终,而是在梳理不同点的基础上超越不同,迈向更高一层的相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作业设计

阅读不同时期的边塞诗,尝试制作思维导图,在对比阅读中感受边塞诗的异同。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龙城阴山边塞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滇中记(组诗)
热舞龙城适力啦啦操
对于一座山的个人注解
边塞饮酒记
阴山岩画
试论唐代士人的边塞之旅
冰雪龙城
唐诗赏读——出塞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