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不停地呼喊自己的名字

2019-09-10聂尔

都市 2019年9期
关键词:佩索帕斯卡尔卡夫卡

聂尔

闫文盛的《主观书Ⅰ:我一无所是》由片断的内心独白组成。这本书只是《主观书》之一,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同样的东西也在等待着未来以书籍的形式面世。似乎《主观书》有很多本,而且还在继续地累积中。这条河会很长。

这条河有它的上游。以片断式、格言或箴言体、断章等方式写作的大师,文盛可以列出一个不短的名单,其中影响他最深的是佩索阿。佩索阿这样的写作狂人留下的片断性的,未经整理的遗作像一座图书馆一样巨大。这是他用文学来忽略生活的证据库。文盛继承了佩索阿的这一精神。但文盛和佩索阿是不同的:第一,文盛的抒情意味更浓,也更本质;第二,文盛似乎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他将这种内心倾吐视为了写作本身,也视为了生活本身———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写作,也便没有了生活。因此,《主观书》对于文盛是唯一的,是他的生命。

我们很难说纯粹的内心独白或片断式写作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生命形式,亦即无形式。生命是无形式的。我们之所以沉醉于艺术,科学,教育,商业运作和工业制造等各种各样人类的活动之中,正是要为无形式的生命创造一种形式,或者是适应一种形式。内心独白本身不成为一种形式,但它使得作家本人成为了一个形式,一个形象。文盛正陶醉于这个形象中。

卡夫卡的一部分,佩索阿的一部分,正是通过他们沉醉于其中的他们自己写出的片断,格言,箴言,祈祷,忏悔,确认了他们的双脚所站立着的地面,确立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尽管佩索阿的自我分裂和繁殖显得十分复杂),并使得后来的世人也能够看见了他们,也就是说他们以此树立起了自身的形象。以致于今天我们一想到他们,一提到他们的名字,首先浮现在我们心中的,是他们的形象。这一形象挤占了尘世的空间。当我们读卡夫卡传记的时候,我们对卡夫卡内心的猜测,也就是对这一形象内蕴的观察,就我们的关切程度和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来说,居然可以超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的追究。而佩索阿作为一个惶惑者,一个在不确定性中反复进行裂变的自我,一个秘密的写作者,更是以他独到的方式生产出了他的形象的复杂性,神秘性,纯洁性。他们就像宗教衰落时期的黄昏天幕上惊现的天使,就像犹太教里弥赛亚的来临,或是其来临的先兆。这和那些伟大的长篇小说的作者们的情况是不同的。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等等,他们在人世间的工作、身份及其生存状态,和他们的作品相映成趣,相映成辉。他们植根于他们的时代之中。而孤独的天使们却以他们单独的身影占据了整个黄昏的天空。

这就是文盛确立的目标吗?但是内心独白是没有目标的,正如生命本身是没有目标的。“我一无所是”,这就是表明“我”没有目标,因为目标是尘世间的事。存在者的惶惑与此无关。本质性的写作与此无关。不仅无目标,而且还有很多个无:无材料性,无社会性,无生活性,甚至无文学性。无文学性就是无形式。内心独白是在物质之外的;内心独白是内倾的;内心独白是反文学的,因為它不愿意被归类,归类会抹除心灵的独特性。

孤独者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与上帝交谈;一是不停地呼喊自己的名字。与上帝交谈的成为了圣徒,呼喊自己名字的成为了作家。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的长篇小说《已故的帕斯卡尔》中的帕斯卡尔,对所有人问他的问题都只有一个回答,不论别人问他的问题是什么,他的回答都是:“我叫马蒂亚·帕斯卡尔。”人们嫌他回答得不够,但他却深知自己的知识的局限性。只有反复地呼喊自己名字的人,才能在分崩离析的现代社会中保卫自我,抵抗异化,离开生活,抵达真的存在。

闫文盛,或者说《主观书》,就是一种反复地不停歇地呼喊自己名字的声音,是从不断收束而非肆意扩张的自我流出的一道清泉。

猜你喜欢

佩索帕斯卡尔卡夫卡
特朗普前竞选经理自残引猜想
两次阅读和讲授卡夫卡作品的体会
学术卡夫卡
城堡里的卡夫卡
阿童尼花园的玫瑰
卡夫卡向父亲示弱
守羊人
中国白领梦断法国古堡:那赤条条的“面瘫”
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我是个逃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