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策略
2019-09-10宁美妍郭禹彤杨超
宁美妍 郭禹彤 杨超
摘 要:本文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出发,对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引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形势、新问题、新困难进行了基本阐述。同时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策略进行了基本阐述。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1.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差异性的劳动者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应当理解为经过大学教育阶段所具有的与其他劳动者相区别的能力,这种能力将决定其是否被“雇佣”。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地理解为三个关键词,即“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理解为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需要完成高校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安排,需要进行各类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精神的培养;“就业”理解为被雇佣,是对下一个关键词“能力”的范围界定和指向界定;“能力”理解为具有值得被雇佣的能力、胜任相应工作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会促使大学生实现自身的理想就业,这种理想就业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这就要求了这种就业能力也要从根本上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2.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高度繁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化教育,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融入就业创业知识教育环节,并使大学生在择业阶段的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从根本上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1)学业目标设定及职业规划意识欠缺。
高考前后,准确的说是“高考之前和被高校录取之后”,学生的心态有显著变化,当高考的胜利者们,迈入大学校门后,往往伴随着内心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对自身过分的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到达了学业的终点,心态有所变化,在紧绷的高三过后,缺少适度的、舒缓的减压过程,学生往往过分的放松,家长在这个时候,也觉得可以松一口气,虽然也有对学生发展的明确目标,但是没有明确的实施办法,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充分、学习态度不端正。据了解,一部分学生没有过学业规划,或仅仅是“说说而已”,大部分学生没有关注自己的大学生涯和职业规划,把参加高考、考上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当做“任务”来完成,而没有认识到这是人生中完成职业准备和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没有认识到学业和职业的必然联系,缺乏应有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究其根本,是学业规划问题,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本应是一体化的,但是有一些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对学校及所学专业不了解,或仅从字面意思或者仅凭经验进行选择,甚至有些只是根据家长的意愿填报,用自己的大学生活完成“家长上大学的梦想”,没有主动的进行学业规划,更无从谈起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的有效衔接,进入大学学习后,没有规划的学业自然缺乏与职业的衔接,或者认为,都是“毕业时候的事”、“那时自会水到渠成”,等到即将毕业时才匆忙进行就业选择,被动就业。
(2)基础知识薄弱和专业技能水平不足。
在大学阶段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本应对专业有所认识,但往往学生出于应试的心理,在考试前较短的时间内快速记忆知识,由此也带来了快速的遗忘,当同学们真正走上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岗位上时,往往把知识和原理都还给了老师,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基础知识薄弱。在专业技能方面,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熟练程度等这些基本的技能,不应仅仅停留在应试阶段。
(3)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多维度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学生整体水平的体现,既包括专业知识的运用,也包括人际关系的交往等。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及面对突发状况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实践能力是体现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模式,更加重视理论教育,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和训练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还是不够的。同时由于涉及到人身安全、生产效益等原因,校企合作匮乏,减少了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的机会,往往体现为,需要培养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程技术类专业深入一线体验实际操作的机会少、时间短、认知浅。由于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缺少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环节,学生的自我评估往往过高或过低,不能够准确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由于缺少对行业的基础,对行业和社会的认知始终停留在学生角度,而不能以一名职业人的角度看待相关问题,从而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大学生创新意识亟待提高、创业能力先天不足。
在目前的高校中,虽然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提高,但综合看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创业能力先天不足,能够坚持下来的大学生创业者并不多,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告》中指出,2014届大学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2.9%,虽然超过2013与2012届毕业生创业比例。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3%,与欧美国家大学生20%的创业成功率有较大的差距。同时根据查找相关资料,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在创业学生的群体中,多数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项目的科技含量或技术水平并不是学生的首选条件,这导致了部分高校学生的创业项目聚集在科技含量低或是要求不高的产业,甚至有的学生为了所谓的“创业”舍弃自己的学业,本末倒置。同时,学生在创业中也体现出对项目的驾驭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資本运营能力的不足等创业能力的不足。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创业
3.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
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可理解为是三个关键词组成,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以上三个关键词,又可以如下理解:“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需求侧”一般是指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而“供给侧”则是指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四大要素的组成;“结构性”则是对这一改革过程的操作层面的阐述,即是通过调整供给侧要素的结构来推行改革,是整个改革的核心;对于“改革”二字,笔者所理解的是这项经济措施在历史维度中的重要意义和党中央推行这项经济措施的决心与信心,并昭示着必将出现重大的变化。
3.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大学生就业创业
(1)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引起的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变化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矛盾。
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开始,我国大学生数量日渐增多,2000年到2016年的16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653万人次,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势必会带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下,这一问题更加凸显,由于供给侧要素的结构性变化带来了生产力的变化,从而引起行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变化,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这一变化表现出了暂时的不协调。
(2)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引起的人力资源需求的能力变化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矛盾。
在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下,高校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随着高校毕业生走进工作岗位、进入工作角色,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要求不断攀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与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基本能力不足,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与社会脱轨、与行业的发展不适应;二是专业技能不强,缺乏对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动手能力亟待提高;三是自我学习能力不强,没有在既有知识基础上融会贯通,自我增值意识差;四是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促进高校不断深化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灵魂,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的地位不可忽视,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潜力最大的因素。在目前的高校中,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创新意识的教育亟待加强,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方法创新的培养、二是思维创新的培养。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促进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锻炼。
如果说创新是一种思维上、方法上的革故鼎新,那么创业更多的需要的是实干精神。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势必会改变国内经济结构,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组织的比例会大幅上升,这正是带动创业的有利时机,为此,高校应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创业实践比赛”、“搭建创业孵化园”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进行创业实践锻炼,不断增长创业实践能力。
总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趋势下,大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就业能力客观的认识、正确的评估,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同时需要不断认识新常态以及适应新常态,从根本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掌握用人单位发展趋势和选人用人导向,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坚持顺势而为,争取将自身就业能力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燕飞.基于创业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前沿,2013(7):132-135.
[2]张旭,等.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6-35.
[3]徐帅,徐宏.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3):32-34.
[4]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國经济增长[J].宏观经济,2015(12):15-19.
[5]王志臣.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7(2).
[6]丁守海,沈熠,胡云.供给侧改革与就业转换的三阶段论[J].教学与研究,2016(3).
[7]谢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