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美学思想与语文教学探究
2019-09-10叶静容
叶静容
摘要:道家的美学思想,张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自由精神,是崇尚自然的、主张自然人本主义的传统思想。这种具有自由特征的道家美学思想与语文教学在很多方面都有契合点。在当代社会,面对新的教师观与新的学生发展观,面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语文教育新理念,道家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道家美学的思想以及道家美学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希望能给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道家思想;语文;自然全美;言不尽意;大巧若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9-0273-01
1.“自然全美”与语文的性质
道家强调精神自由,倡导返璞归真。而道家美学是围绕着“道”这一中心概念展开的,所以论“道”即是论美。老子的《道德经》提到了“道法自然”这个概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所谓的“自然”,一方面表示一种本原的规律,另一方面表示自自然然的状态,也就是不强行、不妄为,不去破坏。在庄子看来,“道”是不可捉摸的,它没有办法被描述出来,如果描述出来了,那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这种状态是一种绝对逍遥的状态。这也是庄子对“自然全美”的理解人:不能以自己对宇宙自然进行干涉,而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浑合为一。“庄子心目中的“全美”,就是完全不通过人力加工的纯粹的自然。自然全美,可以说是庄子的审美理想。”
现在的的中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渴望表达,同时也渴望能被别人关注。这种情况与语文的性质有相通之处,因为语文教学是一个极具人文性的学科,它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非常大,这跟道家美学思想中的“自然全美”是相同的。语文在教学上不像其他的基础学科要求有整齐划一的标准,教学形式上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的学习更自由。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是轻松活泼的,现在的中学生,有许多不喜欢上语文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语文课沉闷无趣,深奥难懂。老师讲得忘乎所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其实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并不难,我们可以采用游戏、辩论、话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教学服务,还原语文原来的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言不尽意”与古典诗词教学
道家有一种驰骋天下、了无牵挂的气概,而对于语言这个问题,老子也有自己的独到观点,在《道德经》的开篇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说法,后来更有“知者弗言,言者弗知”之类的感慨。从这里看出老子的思想是非常深邃的,它很早就深刻地认识到语言的本质问题。在教育问题上,道家非常重视受教育者自我的观照。道是不可言说的,也是讲不清楚的,要真正懂得,真正有所体会,就只得依靠自己去感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会有独到的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古典诗词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对于学生来说,准确地解读诗歌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活动。如在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时候,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用心阅读,品味到了游子“断肠”滋味,获得了审美感受。但是如果说这首词只是描述游子思乡,这一类题材的诗词很多,为什么它能成为经典呢?教师和学生真的是完美地领悟了词的语言的内涵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语文教学与文学》中对于这首词的分析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作者从“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中得出了两个结论:(1)这个游子已经常年漂泊在外,长期流浪他乡,现在已经远远地离开了故乡。(2)他现在不是在向故乡的方向前进,不是在期待着故乡的临近,因而也绝无重返故乡的喜悦。”所以作者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他为什么如此长期的在外流浪而不返回故乡呢?”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在讲这首词的时候,能够引导学生去感悟这些语言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东西,这个教师的水平就非常高了,因为他真正理解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观与他们的作品。我相信这样的教学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场思想盛宴,学生也会在学习中更加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
3.“大巧若拙”与语文写作教学
《庄子》(《庄子?山木》)认为:“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在道家看来,最高的灵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灵巧,而是超越了外在的雕饰与卖弄的真正灵巧。道家的这一思想与中国崇尚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工产品,它们追求艺术上的精雕细琢,但道家却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却是不露雕琢痕迹的拙朴,这才是真正的美,是归于天真妙造自然的朴。
这个“拙朴”理念无疑与写作这一方面产生了共鸣。很多时候作文教学对师生来说都是一件极其吃力不讨好的事。很多学生写的文章华而不实、内容空洞。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告诉学生,作文应该恢复它本来的面貌,指导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把真情实感隐藏在平淡的语言中,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够打动别人的心,让别人产生共鸣。在生活中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同时积极、能动地观察生活,将对外物的观察溶化为内心情感上的体验,这样我们写起作文来才不会一筹莫展。许多同學觉得生活平淡无奇,没有可感受可写的素材,其实,一个自然的景象,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痰的心绪,都能引起人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
4.结语
道家思想对于中学语文的教学有着它独特的价值,在这里笔者只是简单的探讨了道家美学思想的“自然全美”、“言不尽意”、“大巧若拙”这三个观点和语文教学的结合。笔者认为无论是道家思想还是其他文学理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来说都应该多去涉猎,这样才不会在工作中只是重复教学而没有创新,因而产生职业懈怠。当我们在一篇熟悉的课文中找到一种新的思想,新的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愉悦感,我想是只有脚是这个群体才能理解的,正如上面提到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不同解读,在笔者第一次读到的时候,那种愉悦感时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方勇.庄子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郭象,曹础基,黄兰发,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