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不足道的事,埋下明朝灭亡的根
2019-09-10李冰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以公元1587年为切入点,叙述了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的人生历程。
明神宗可以說是一个幸运而又不幸的皇帝。幸运的是他的皇位来得顺风顺水,年少登基,没有太后专政、宦官专权、大臣逼宫。不幸的是,他生于明朝中后期,当时的时局看似四海升平,实则是死水一潭。朝廷重文轻武,文官系统十分臃肿,突出的问题是“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朝纲,矫除积习”。
面对重重困难,前十年的神宗励精图治,推行新政。但当时国内的阶级矛盾不断加深,内阁首辅、帝师张居正进行了改革。其中比较突出的改革便是丈量全国土地,防止土地的过度兼并以及虚报漏报。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此政策施行下去,乡绅的利益必定会受损,地方官与乡绅出现冲突。地方官不愿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再加上乡绅用金钱、人脉开路,最终将导致改革流产。为杜绝此类状况,张居正制定了一套奖惩机制。地方官严格执行改革以便邀功,而大量的利益受损者便把矛头都指向了张居正。民间有人传播张居正欺压民众、卖官鬻爵等传言,朝中官员弹劾他结党营私。明神宗对张居正的信任逐渐被消磨,张居正的首辅干不下去了。
之后接连几任的首辅也在动荡的时政中做不长久,直到老好人申时行的出现。他从张居正的经历中看出了庞大的文官系统是无法轻易动摇的,也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内阁中的老大,他代表的是皇帝,而如果失去了皇帝的支持,他必然会成为“孤臣”,下场必定很糟糕。于是他在大臣与皇帝间斡旋……
帝国的颓势已无可避免。张居正的失败与申时行的妥协预示着革新自救运动的失败。政体从内到外的腐败,军事系统也被腐蚀,内忧外患,最终被满清所灭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而在这臃肿腐败的文官系统中,出了海瑞这么一股清流。他十分聪明却又固执,形象清廉、正直。他是伦理道德的坚决信奉者和实行者,这让一众官员想干掉他又无可奈何。
武将中,还有以抗击倭寇闻名的戚继光。他不仅会练兵打仗,更拥有政治敏感,这使他在张居正当政时期成为了最为显赫的武将,不受辖区文官管辖,在明朝的将领中荣幸地排列第二,排列第一的就是“威武大将军朱寿”——正德皇帝。
《万历十五年》只记录了明朝由盛到衰、走在灭亡之路上的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断,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事件,联系起来便注定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作者在看似平淡的一年中,浓缩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兴衰成败,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将整个中国历史映照在平淡而普通的一年,仿佛读完这一年,顷刻间便能在脑海中建构起清晰的历史脉络。
一个朝代的兴衰,在一个“四海升平”的年份里找到了体制根源,从平凡的事件中看出事物发展的机理,从风平浪静中洞察涌动的暗流,这不是一种睿智吗?
李冰: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一(5)班学生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