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开展策略探究
2019-09-10李远
李远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在慢慢的进行改革,而对于语文教学中作为重点的阅读教学来说也在进行着改革。在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渐渐满足不了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渐渐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的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满足了学生对阅读的要求,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更加注重文本质量以及在阅读中所学习到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是重要且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究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策略探究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小学来说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教学任务也有了比较大的改变。对于小学的语文阅读来说,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读,因此选择的文本内容都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而对于初中生来说,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关注的是学生能从阅读中学习到的知识。对此,初中生课本中的文本质量相对较高。因此,为了完成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任务,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对于群文阅读来说,是基于多文本,推出多文本阅读意识,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上体现阅读的价值,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让学生不在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的一种阅读形式。但是,就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开展群文阅读的情况不佳,教学质量也提升缓慢。对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发挥出群文阅读的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寻求有效的策略,基于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下,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
1 基于文本主题,进行组合阅读
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时候,对文本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而对文本最重要的即文本的主题。对此,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基于文本主题,进行组合阅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本主题相似的文章进行组合阅读,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把握文章主题,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有效率。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内容为例,在学习《春》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将后面的《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放在一起,进行组合教学。这些文章的主题为对四季景色的描写,并且其中对景物的描写非常多,将这几篇文章进行组合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对景色的描写,提升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基于文本结构,进行组合阅读
在阅读中,文本结构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此,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基于文本结构选择文章,进行组合阅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文本结构进行分析,了解文本结构,然后将结构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首先可以从难度较低的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这样,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在分析文本结构的自信心,推动着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内容为例,在讲解《猫》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的结构为总分结构,但是由于运用的手法上面和散文类似,因此,学生分析结构还是有点困难,对此,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结构为总分的比较简单的文章,让学生从这些文章入手,来分析《猫》这篇文章的结构,这样,学生在分析的时候,难度会相对来说降低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促进群文阅读的开展,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
3 基于问题设置,进行组合阅读
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的时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此,在开展群文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基于这些文章,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多思维品质。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由易到难的原则,通过问题难度的逐步提升,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对此,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所选择的文本内容,设置问题。例如:问题可以是:“这几篇文章在内容,主题或者结构上有何相同与不同?”“这几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何相同或不同?”等,然后讓学生思考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群文阅读的策略,可以从文本主题,文本结构,问题设置等三个方面入手,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组合教学,来实现群文阅读的价值,提高学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也要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的使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力求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郝玉红.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7(27).
[2] 盛雅琦,张辉蓉.群文阅读: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J].教师教育论坛,2017(06).
[3] 冯广建,王巧红.群文阅读“五步法”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应用例谈[J].语文知识,2017(03).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