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体验

2019-09-10喻君涵

广告大观 2019年9期
关键词:奏鸣曲演奏技巧艺术风格

摘要:贝多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32首奏鸣曲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十号钢琴奏鸣曲(op.109)是贝多芬晚期最后创作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之一,相比于之前的作品,这首作品更为自由,旋律线条更加优美,并且充满着幻想的氛围。它虽有着浪漫的情怀却又有着贝多芬一贯的严谨的曲风。本文将从该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及音乐特点,演奏技巧以及自身的体会来阐释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内涵。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艺术风格;演奏技巧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晚期的代表作之一。这一时期的贝多芬生活困难,耳朵已经完全失聪,与外界接触减少使其性格更为内向。这些都使这首作品不再像早,中期作品那样充满矛盾对比,那样情感激烈,而是洋溢着诗情画意,具有无比柔美的抒情性,是幻想类的奏鸣曲。作品可以看成是贝多芬内心的一次独白,既充满着对自己人生过往的自省,又寄托着贝多芬对资产阶级革命理想的坚持。

(一)曲式结构及音乐特点

奏鸣曲op.109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呈示部又分为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主部只有8个2/4拍和一个不完全小节。进行到副部主题时,速度标记起了变化,由柔板代替即不过分的快板,节拍从2/4拍变为3/4拍,出现了急速琶音,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性,加之节拍和力度的改变,给人以即兴的感觉和强烈的视听冲击。展开部在B大调上开始,是2/4拍。在再现部中,主要主题在高八度上演奏,具有变奏性,它结束在原调即E大调上,副部也在E大调上。尾声在A大调(下属音)上开始,出现了一个不同于波浪音型的段落,而是由和弦组成的连贯的四分音符,给人的感觉像是思考。随后原先的十六分音符出现了,是在第一主题的素材上进行变化的。这首作品区别于贝多芬其他奏鸣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由,带有幻想曲的某些性质。它的旋律十分的抒情,给人以温情的感觉,音程跨度以三,四度为主,左右手的交替,似乎是一位父亲在和自己的女儿交流心事,并且运用柔和的连奏,极具歌唱性。罗曼罗兰在分析这首作品op109时指出,这首奏鸣曲是“幻想和爱情的游戏。”从视听效果来说,这样的评价是很客观的。

(二)演奏技巧和体会

1.旋律

笔者首先注意到第一个小节是一个弱起小节,即不完全小节,表情记号是p dolce,即音乐在安静的氛围中展开,开始弹奏之前我们要充分准备,思考好速度和情绪的表达,而不是直接开始,否则会显得十分的突兀和不自然。谱面上的sempre legato的标记很多,要求演奏者做到始终连贯,这样就要运用连奏手法,连奏是钢琴演奏中一种演奏技巧,是指两个音符连贯而自然的连接,这样的使用会使旋律富有歌唱性,流畅性,这种手法是由贝多芬首次提出的。这首乐曲旋律是富有歌唱性的,那么要如何做到歌唱性,演奏者可以采取這样的方法:先哼唱旋律,不一定要有多么棒的演唱技术,但一定要有感情,获得对旋律的初步感知。然后在演奏时可以想象自己在歌唱它的旋律,用气息带动手腕,手臂,手指弹奏钢琴,赋予每个音符以音乐意境和音乐语言,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笔者在刚开始练习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所以演奏给人的视听感觉是没有连续性,缺乏律动性和层次感。在展开部时旋律主要在高声部,也就是右手的小指上,而一般人的4,5指最弱,所以我们这首曲子要多练右手,增强小指的力量,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一部分。

2.力度对比

力度是音乐的四大要素之一,在音乐表现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应轻视的。作曲家常常通过力度的对比来表达思想情感,而贝多芬的力度对比相比于前人更为明显和夸张。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就有着这样的对比。演奏者可以看到这首曲子需要强弱反差的地方很多,就比如呈示部的副部主题开始的三个小节,力度记号就从f-p-cresc-f-p-cresc-p-cresc,这种细腻的处理,正好将贝多芬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充满戏剧性。另外,笔者注意到这首作品中有许多地方是由弱逐渐增强推向高潮,还有的地方是逐渐加强到达最高音时又突然减弱,使音乐充满紧张感,如这首作品的结尾,从sf(突强)到P。这首作品中跌宕起伏的地方特别多,给人心里理上的极大的满足感。笔者认为力度的处理是决定这首作品能否演奏的富有音乐性和层次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演奏者在练习时仔细读谱,而对于谱面上没有标记的地方,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处理,演奏出具有活力的音乐。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贝多芬的力度对比被人们认为是夸张的,这就要求弹奏者强的地方,要强劲有力,弱则要非常轻,如同在你耳边呢喃细语般,给人轻柔的感觉。

3特殊的表情记号

贝多芬奏鸣曲中大量地运用了表情记号,sf,sfp这些记号特别多,这些都是特殊的表情符号,sf表示要演奏出强劲有力的声音,sfp表示突强后即弱。Dolce要求内在的柔和的演奏,esprssivo则表现激烈而外在的表现,una corda则表示使用弱音踏板,值得指出的是尝试左踏板的使用最初出现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在这首作品中左踏板的使用出现在最后尾声的94小节中,这一小节是pp记号,左踏板的作用是帮助演奏者弹得更轻柔,与后面的渐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表情记号是演奏者极其容易忽视的地方,要引起注意。

4.准确把握速度和节奏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不仅变换了节奏而且更改了速度,它既有快板也有慢板,快板和慢板是直接对立的,但这并没有使曲子杂乱无章,它的结构非常匀称,给人的感觉是温柔的,愉快的,符合奏鸣曲式三个原则中的对立与统一原则。这首曲子虽然充满幻想的氛围,但依然有古典主义时期严谨的氛围。这要求演奏者在弹奏中要注意用稳定的速度,尤其不能自作主张地忽快忽慢,渐强时快,渐弱时慢,以保持曲子的统一性。节奏也是要注意的方面,它有些地方有三连音,五连音和六连音,要做到准确均匀,才能正确地演奏。

5踏板运用

俄罗斯伟大钢琴家鲁宾斯坦说:“踏板是钢琴的灵魂。”的确,踏板的运用对于钢琴演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首作品中,主要使用延音踏板,在踏板的作用下,不仅可以使每个旋律音延续到下一个音,也可以增强低音效果,使音乐更加连贯,优美,抒情,给人幻想的空间。笔者认为在演奏时,要注意踏板的使用,要用耳朵去听辩,在和声变换时要注意更换踏板,这样才能产生干净且连绵不断的美妙音乐,而不是含糊不清,粘连的音乐。

结语:

贝多芬奏鸣曲op109是贝多芬晚期浪漫主义作品的代表。这首奏鸣曲不仅有着柔和动听的旋律,而且蕴藏着贝多芬晚年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在学习这首作品时,我们要认真研读乐谱,注意力度,表情记号,速度的变化以及踏板的运用,体会作品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运用纯熟的技巧,结合自身的体会,演绎出来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9

[2]  苏阿.鲍.戈登威捷尔.贝多芬32首奏鸣曲注释.2000

[3]  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表情特征. [J]大众文艺2011.5.15

作者简介:喻君涵(1999年),女,江西省南昌市,汉,本科,研究方向:钢琴表演。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奏鸣曲演奏技巧艺术风格
手机上的奏鸣曲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月光奏鸣曲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饥饿奏鸣曲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呼噜奏鸣曲
欧洲的艺术风格派系与服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