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视野下文旅融合实现振兴发展路径研究

2019-09-10仁华珍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摘 要:我国已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全面高质量阶段,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相关的自然资源、公共服务、产业和政策法规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实现旅游与文化资源有机整合,使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提升游客精神满足。本文以马尔康市卓克基镇为例,从“全域旅游”的视野下浅析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把卓克基镇打造成一个旅游圈中心增长极,牢牢把握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期,提出政府应提供特殊政策和倾斜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宣传力度,挖掘特色旅游产品并赋予文化内涵等对策去推动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卓克基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卓克基镇;可持续发展

一.马尔康市卓克基镇简介

卓克基镇距马尔康市约7公里的城东部梭磨河畔,是马尔康市嘉绒藏族文化的腹地。卓克基全镇共282户1157人,总面积351.54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700米,自然资源丰富,主产青稞、小麦和玉米,文化繁荣,底蕴浓厚和民风淳朴,有旅游环线的优势区位。当地有嘉绒藏族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土司文化。卓克基镇辖3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寨和8个村民小组保留传统“垒石为室”的嘉绒建筑特色。西索民居被评为国家4A级景点,整个寨子鳞次栉比,与高山峡谷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誉为嘉绒藏族民俗风情的万花筒。

二.卓克基镇文旅融合的现实问题

基础设施落后。首先,交通道路修建需大量资金,建设周期长,停车场承载力不足等问题使大量游客望而却步。其次,卓克基镇开发程度较低,星级酒店少,百姓未融入进去,接待服务水平较低,配套设施未能跟上,使大量游客选择附近城镇宾馆居住,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收益。

宣传力度不够。卓克基镇虽完整保留了嘉绒建筑特色村舍,原生态特色手工艺品,红军长征遗留的红色文化,历史悠久的土司文化,根深蒂固的嘉绒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但并没有因为旅游资源禀赋而被世人皆知,游客只是路过参观便去往下一个目的地,使其知名度远远不够。在互联网市场经济时代,民族特色品牌可以转化成经济效益,但卓克基镇这张名片并未打响,知名度不高这个困境严重阻碍了卓克基镇文旅融合实现振兴发展。

旅游产业链不完整。卓克基镇处于“门票经济”过境游阶段,虽然有我国4A级旅游景区卓克基土司官寨,但主要是旅游观光为主,文化元素偏少,产品单一且雷同,游客参与度低、只是“下车,游览,上车”形式单一的旅游观光,缺少特色旅游产品,未形成真正的产业,很难吸引消费群体,使旅客在“吃住行游娱购”上不能获得幸福感,一二三产业未能实现融合发展。

三.卓克基镇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卓克基镇文旅融合在可持续发展路径主要以下几点:(1)融入藏羌文化走廊整体旅游开发,注重差异性开发,减少同质化,展现自身优势,实现互补。(2)同高端旅游资源融洽和成熟旅游线路对接,借成熟的客源市场可持续发展旅游,走国际高端路线。(3)卓克基镇打造成增长极点,把握“乡村振兴”的机遇期将松岗直波古碉和婆陵甲萨古城遗址,4A级景区天街等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卓克基为中心的包容式文旅融合旅游圈,形成扩散效应,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1.延长产业链,挖掘特色产品,提高居民参与度。

(1)提高民居参与度

居民参与程度是旅游发展关键因素之一,参与程度影响旅游是否可持续发展。通过提供优势政策,进行技能培训去提升居民接待能力,发展“旅游+特色服务业”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增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他们进行民族歌舞表演,打造特色民宿或农家乐,无障碍的与游客沟通,在参与旅游服务过程中获得相应旅游发展报酬,实现振兴发展。

(2)延长产业链

卓克基镇处于初步门票观光经济模式,资源多但没有合理运用,淡季長旺季短,供需不平衡和文化融洽度不高,未形成特色产业链。要牢牢把握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期,将“资源”转变成“资本”,合理开发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生态文化。卓克基有大量冬虫夏草、松茸等,通过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进入旅游市场售卖,打造成民族食品品牌,再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可持续发展。

(3)挖掘特色旅游产品

卓克基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产品,通过“旅游+”模式,完善配套项目施设,推进传统观光旅游有效升级和规划整合,与时俱进,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开设卓克基土司官寨游,西索民居嘉绒风情体验,梭磨河--纳足沟休闲游,夜文化旅游产品,探秘夜游卓克基等配套活动,以多种形式将本土文化资源引入市场。

2.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卓克基镇位于国道317和省道210线交汇处,离县城7公里,驱车20分钟可到达。政府部门应投入大量资金,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和倾斜措施去完善基础配套建设,尤其是公路维修和养护资金,优化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区,景区与外地之间交通便利,为游客出行创造便利的交通条件。景区内修建具有民族风情的精品民宿,提供藏族特色饮食,开发当地特色旅游商品,设立中、英、藏三文标示牌和导览图,满足游客多样化与高层次的旅游需求,彰显民族文化旅游的魅力。

3.加大宣传推介,打响全域旅游品牌

挖掘卓克基镇特色旅游资源,通过互联网多元化、多层次宣传卓克基土司官寨,西索民居和红军长征纪念馆等景点。嘉绒民族文化助力于乡村振兴,以嘉绒藏族节日和习俗为切入点,结合土司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开展民族文化品牌活动,积极与客源市场对接营销战略,同各地旅行社签定合作协议,推出旅游线路规划,通过去哪儿网,美团,携程等平台进行专题宣传,打破无人问津的尴尬现状,扩大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琴,黄大勇.贵州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以黔北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贵州商学院学报,2019,32(01):14-19.

作者简介:

泽仁华珍(1995-),女,藏族,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