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存在缘由的心灵“拷问”

2019-09-10李俊杰

大众科学·中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心灵

李俊杰

摘 要:人们常常思考着自我存在的缘由,对心灵进行着诸如拷问一般的求索,尝试了各种途径去以解答。我们从自我思维的认知角度上看问题,在广泛的实践中,独立的个体不断发展,     观点也在不断进步;在自我意识的独立性的作用下,我们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自我意识、心灵、自我同一性

前言

“我”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降临,赋予“我”这一特殊的身份与真正独享的感觉,由此便引申而出一系列贯穿人类哲思历史的问题。它们直击最本质最深刻的问题,更突显了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重要性。而一切万物得以思考“自我”的本质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那样——灵魂,这样,我们才能有这般“心灵拷问”。

的确,如果没有自我意识,一切思考即成了漂浮的楼阁根本难以维系。也正如医学上的脑死亡一样,失去意识的人类即便心脏跳动也难被认为是活物。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发自内心的追问与思考试图去理清“自我”这一离我们最近又相当难以认识的事物。

I回顾历史,启发思考

古希腊学者将关注点由对“神”转向对“人”孕育了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智者学派思考自我,“人”本身的地位也开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智者学派对人类自身的思考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更是对自我力量的发掘与将关注点转移到人类自我身上的生动体现。尽管这段人类开创人文主义的本质的历史也有着忽视道德的瑕疵之处,但苏格拉底对自我的思考便弥补了这一缺憾。“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对于美德与教育的认识实则是对自我力量认识的进一步提升。

柏拉图则将“自我”的感觉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追随柏拉图把灵魂定义为活着的人的本质。但与柏拉图和宗教传统不同的是, 亚里士多德不认为灵魂可以被切割、分离。灵魂应当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灵魂同时也是人类进行理性活动的前提。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及其他》便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随着历史与社会的发展,笛卡尔则认识到自我无法从自我的意识中抽象出来。我们仍然是过去的那个人,但随着自我内心的改变,除了外表上看已是完全不一样了。这也不难理解很多罪犯在自陈述中的忏悔。但也正如法律所规定的的那样,过去那个犯罪的自我即便如今已经发自内心真正地改邪归正,但也必须接受惩罚,因为自我的认知是无法独立抽象出来的,谁也无从判断那个需要执行刑罚的人的自我究竟是何样。因此,对于心智健康的人类的自我认知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发现自我、科学地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正是灵魂得到净化的过程。

就我自己的思考而言,我更倾向于笛卡尔的观点。我非常认同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通过批判感官认知,追求理性探索的方法。“我思故我在” 让我感到了重新以全新的角度思考人类对自我认识缘何而来的可能。但可能仅仅是可能,后来的哲学家纷纷对这一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加以批判。在各种观点之间, 我同时也始终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

每个人都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为什么我能感觉到我自己,而不是别人?亦或是为什么我就刚好能感受到我自己,不能换做同一視角的另一人了?别人视角的世界又是怎么样?为何“我”不能感受成为过去的某位人物,刚好具有现在正思考这些问题的我的灵魂?

II理清认识,完善视角

可以设想到的是,对于刚出生的我,这些问题自然是并不存在的,我也不存在能够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的意识。在经历了广泛的实践、阅读,以及一些事件的激发下,我的意识里诞生了探究这样的问题的火种。因此我们的一切直觉经验定然来自于外部世界给予我们的刺激。假设新生的胎儿完全与世隔绝,不从外界获取任何信息,即便有种力量使他长大成人他也不会对这些问题产生思考。因此研究就希望能够探寻心理过程或是思想与这些意识所依赖的物质——自我之间的关系。从现象层面来看,随着对自我的学习,我对这些问题又会抱有新的看法,或是提出新的问题。但在当下阶段对这个问题存在亦或根本就不存在的答案的渴求便会成为新的问题与困扰,如此并不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是心灵与意识不断进化,从婴儿的心智走向成熟的过程。

III追寻理据,意识自我

我们永远只能感受到自己,而不是别人。我们也永远只能感受到活着的自我, 而不能在停止呼吸之后保持思维。我们无法理解别人视角的世界是怎么样,也不能感受成为过去的某位人物,很多人费尽心思想要琢磨他人的心思,却总不如他人心里的思维那般确切无疑。由此可以看出,自我意识就是主体关于自身的意识, 是主体对自己的状况、活动的认识和体验。我们只能感知自我,并且感受具有唯一性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我们思维的独立性,即我们的人脑不能被共有,也不能与他人的人脑产生直接的思维交流,即我们的大脑抛开一切无法条件是无法感知他人的意识的。我们与他人的交流仍要通过语言、神情、动作等在自我的思维中进行加工才能根据经验得以判断。这是人类乃至动物界的基本特性之一。

第二,是因为自我意识的主观性。他人只能通过他们的意识试图分析我的想法,但却不能和我共享“我”的概念,这体现了自我意识的独一无二性与主观性, “我”就是我。我拥有着独属于我的意识,这种意识是由“我”支配的,他人自然也无法感知。

这些问题诞生的缘由在于在物质的作用下,人类拥有了意识,而我则是拥有自我意识的一个个体。我无法跳出这个视角,只能从自身的层面思考。我们也不必将某一或许能解答这些问题的更高层面上升为“神”,总有些人借人们对这些问题答案的追求而制造“神”的学说来加以解答。而那些宗教者自身的视角实则与我们无异,他们也无法感知他人的世界,因此注定不可能和那个更高的层面产生联系了。我们作为人这一变化发展的活物也正因躯壳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关系中实践的丰富,意识也不断完善着,仅此而已。这些对我们意识存在的拷问本身就代表了人类的进化是成功的,人的变化发展也是成功的,婴儿不能提出这些问题,而我们能,这恰恰就是这些问题存在的意义。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在我们个体的层面很难说的明白,因此或许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这些问题本身。能够提出这些问题就代表着人类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identity-personal/

[2]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self-consciousness/

[3]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self-knowledge/supplement.html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心灵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酷图爆语(6)
心灵小语
自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