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载体的多种模式

2019-09-10张保华

天津教育·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载体形式传统

张保华

包含“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在内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被列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有限条目之内,因以人的内在品质定义的人文素养历来便是语文教育的初衷和本质,而传统文化由于深具历史与智慧的积淀而对学生内在素养与气质的提升颇为关键。依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和汲取便自然成为重点教、学内容之一。而关乎其载体模式,即应通过何种承载媒介、何种媒介发挥方式来传输传统智慧、影响学生文化意识、实现经典有效诵读的问题,便成为开展此主题活动的中心。在这里,我们围绕内容、形式、环境和运用四大关于整体视角的活动载体要素对此中心问题展开论述。

一、诵读内容载体——主题化群文阅读的多模式延伸

诵读内容的明确是顺利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前提,亦为诵读结果有效性的关键,因其影响学生文化感知与理解的方向和深度,此二者的达成亦为诵读活动之目标。在进行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将作者的情感和诵读者自身的情感相联系,在不断探究其中深奥内涵的过程中形成了情感共鸣,进而能够增强诵读者对文章的掌握和理解。在此,主题化群文阅读便依托其针对某一主题的特定性认知与对主题多角度叙述的全面性而成为目标实现的有效渠道。沿此,此载体内容的具体发挥模式便可似树干之于枝节,具有广阔的延伸空间与实现多重创造的可能性。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并不是局限性的,而是在已有的文章内容中逐渐衍生和发展,展现出作者的浓厚思想宣泄和表达,读者在进行诵读的过程中是站在作者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情感融汇在作品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获得情感上的别样体验。

例如:古诗词之内容与形式是中国经典傳统文化表征之一,且其节奏、韵律与对仗的特点使其生有口头诵读之“朗朗上口”潜力与优势。所以,我便依托教材内容之“明月——古诗二首”开展了以“古诗里的月景与月情”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在具体的朗诵内容上我便采用了主题化群文阅读的方法,即广泛搜集关于月景描写的古诗,如《山居秋暝》《玉阶怨》《望月怀远》《秋浦歌其十三》等,以汇集而成一个在“月景”与“月情”主题之下的古诗串。以在帮助同学们深化“月”意象的认知的同时,体会各异却又相通的人之“月情”,如《暮江吟》之“露似珍珠月似弓”一句便借上弦弯月与其下晶莹之露珠传递大自然的美与作者之欢愉心境;再如《望月怀远》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创造的天地宏旷之境显露作者之思亲与渴望团圆之感。而对此群文阅读内容的安排模式,我便采用了“五言诵读”“七言诵读”“律诗诵读”“绝句诵读”或“月之思念”“月之美丽”等按照主题划分的多种形式,以目的化地组合内容,更好地在小视角、深挖掘中传递小而精的主题,月亮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文人墨客在创作过程中能够经常使用的意向,在情感表达上将自身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情、闺中情怀等等思想表达进行整合和提升,能够展现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在不断的诵读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对月亮意向的理解,展现更具深度的艺术价值和理念。

二、诵读形式载体——多媒体传统结合的多模式延伸

在诵读内容明确之后,便应是对诵读形式载体的设计。现代化多媒体在教学领域内的兴起无疑为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形式提供了多重的可能性与实现的便利条件。当下进行诵读的情境构建已经能够借助众多方式和设备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在音频、视频等众多因素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良好的诵读情境,提升自身对诵读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但是,在设备的选择和信息的整合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的形式和质量。其几乎爆炸的信息资源、图文声相结合的功能优势等皆成为现代背景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有效助力。但与此同时,诸如“轮流读”“接读法”“对话读”等传统诵读方式亦应被适时地纳入形式体系,以在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同时,与多媒体下的诵读相结合,衍生出具体而多样化的诵读模式。

例如:在依托教材“师生”主题部分为主体的经典诵读活动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搜集了《明日歌》《劝学》《学奕》《论语》等关于学习的传统经典篇目。而在对此的诵读活动开展中,我则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多样化的功能优势,并与传统诵读方式相结合,引导同学们创造出单人配乐朗诵、单人或多人配景朗诵、配乐朗诵比赛、对话演绎朗诵等多样具体化的诵读形式。由于以上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基本上是由大量的对话组成的,并且语言习惯和用法与当下的习惯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使用对话分角色朗读的诵读方式能够建立与文学作品中相应的环境,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变化与文章中人物的价值观念体现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如配乐朗诵比赛之《劝学》,同学们可以选取各种古曲,如《醉渔唱晚》《鸿雁》《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以在音乐情感氛围渲染和带动下,深入理解其共同的学习之思想自由和宁静致远的乐趣,同时体会古字句之独特的语言韧性与韵律。以上的文学作品与对话式的作品之间具有语言形式上的差异,这类文学作品中展现了极强的语言韵律性,结合具有一定清远韵律的音乐作品,二者相得益彰,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出作品中的语言美感和艺术价值。如此的诵读不仅促进了同学们关于古代智慧的形象化认知、关于学习态度的扭转与对于学习兴趣的增深,能够采用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古代文化和现代科技之间的良性结合。并且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的进程中,也将古代的优秀文化采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二次发展,是文化交融中的重点体现,现代科技和教师的现代化教学形式,给予了古典文化崭新的生命。

三、诵读环境载体——外在性氛围感染的多模式延伸

刘向《后汉书》有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人们身居优雅恬静的生活环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就不觉得自身的环境美好,与此同时,即便是身居恶劣的环境中,自身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也会逐渐麻痹人的意识,不觉得自身的缺点和披露。此便是良恶环境之于人良恶影响的揭示。古还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等之句,与上文中相似的,二者都表明了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精神上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逐渐形成全新的生活状态和形式。所以,传统经典诵读之氛围的营造将在潜移默化下逐步培育学生的古典情操与经典诵读志趣。而此空间氛围则可小至教室一角,中至教室整体、大至校园环境,以共促书香班级、书香校园的形成。这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传播能够有效提升学校教育中文化教育的效率,建立和谐完整的校园文化传播机制,在学生们潜移默化中就能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例如:我在与其他任课教师与学生商量后,便和同学们着手共同打造传统文化型教室氛围。最后的呈现面貌为:在教室四壁张贴毛笔卷文或字画,如国宾礼书法家观山书法《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一联,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其意义内容传“始终如一”之观念,而笔法形式则流畅饱满,落落大方,唯其字力美感亦深具人格教育意义。“始终如一”在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具有极强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始终”是教育学生们在行为举止和学习生活中能够秉承着专注、认真的态度,善始善终的应对生活中的事物。“如一”指的是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保持自身的初心,将自身的精神文化发展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父母的殷切期盼相联系。除此之外,我还给教室命名为“香澜雅室”,并在班内设立毛笔字书写台,上置笔墨纸砚,同学们可以利用此勤练书法,并挑选其中优秀篇目进行展示。此外,在读书角增设国学经典著作如《论语》《三字经》《千字文》《诗经》等,以供同学们浏览传阅。如此,溢满书香、墨香与浓浓古典氛围的班级环境便得以生成。同时,我在和年级其它语文教师商议后,联名向学校申请创设“书香校园”的项目。并提出了在校园传统文化宣传、蕴含传统文化的实物展示、传统文化学习空间、平臺的搭建等方面的建议,如毛笔书法课的设立、传统文化展览馆的筹划和传统文化讲座的举办等。以让同学们在更大范围的校园空间内时刻能够嗅到传统文化的气息,进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其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与素养的提升。此环境载体将使得经典诵读之内容与形式载体更为自然、有力地发挥作用。

四、诵读运用载体——书面口语结合表达的多模式延伸

任何形式的学习过程与主体伴随其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个由主体到知识的单向汲取活动,即单纯增加知识“量”的过程,而还应包含对知识的内化与反思,即对“质”的塑造与达成。同理,经过内容、形式与环境维度发散而出的经典诵读活动载体多模式如若从此量与质的角度出发,便从属于量,达到“质”目标的内化与反思过程我们则可通过书面写作表达与口语表达来实现。因为学生能够通过此将所习得的传统文化观点进行重新的整合与分析,最后经由语言和思维组织落实到整齐的文句之上。由此口语与书面表达二者载体结合衍生而出的多种模式将为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的内化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广阔的空间。任何形式的文化基本的表达方式都是以口语化为基础的,口语在我们的生活、交往中占据主要位置,对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能够有效增进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水平。

例如:我让同学们在每周的经典诵读结束后,选取一个感受最深或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点写一篇文章。如选取《千字文》中的“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一句,同学们便可对其进行结合历史与现代生活的个性化解读。由于学生与作者之间生活的环境和时间均有一定的差异,对事物的判断和选择标准也不尽相同,在理解古典文学的过程中出现“千人千面”的现象。对于小学文学教育而言,这种情况的出现能够极大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和理解内容展开讨论,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其关于此的思考过程亦是深度挖掘并内化其意义的过程,是对所诵读传统文化的负责、扬弃、传承与弘扬。此后,在我挑选出好的文章后,我便让其所属作者上台进行对自己文章的诵读,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鼓舞和激励,亦是对其观点与思想的再次回溯和深化。我还会定期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演讲比赛。让其基于现代生活实例,引用传统文化的观点,对其原理、事例中现象、人物言行等做出自己的评价。如在对教材“金钱”一组课文的讲解之后,我则给同学们推荐了《论语》等经典文献中的有关金钱穷富的论述文句,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等,让其进行参考,然后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思考,以发表个性化的演讲。同学们在这里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便不仅仅再限于单纯的复述,而是融汇历史、现实与个性化反思的真正理解和内化,同时亦是对其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极大锻炼。除此之外,在口语和书面表达相结合的形式下,我还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关于传统文化的剧本创作和舞台剧展演等多种活动,以深化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意蕴的真正理解。

传统经典蕴含民族文化精神与智慧之根,小学生对其的阅读和汲取将依其自身较强的模仿性与思维情感可塑性奠定传统文化的心理和人格基础,为之后在价值观操控下的人生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而诵读活动之包括内容、形式、环境与运用在内的载体发挥模式应在其分别的主题化群文阅读、多媒体传统结合、外在性氛围感染与书面口语表达结合方向下,依据学生具体特征,保持灵活的思路头脑,进行多样化的挖掘与发现。

(责任编辑  林 娟)

猜你喜欢

载体形式传统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小议过去进行时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少年力斗传统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机会的载体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