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阈下农村儿童乡土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2019-09-10卢梅英

天津教育·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乡土习作素养

卢梅英

“核心素养视阈下农村儿童乡土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旨在通过“乡土资源意识培养”“乡土文化知识建构”“乡土作文思维激活”“乡土作文成果评价”等教学策略,培养儿童对家乡生活的热爱,对乡土文化的理解,提升和强化儿童的乡土观念,让儿童做一个有“根”的人。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孩子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面对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让核心素养在农村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可以借助农村特有的“乡土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借助广阔的乡土资源开展作文教学,能把儿童的学习与乡土生活、乡土文化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儿童对家乡的热爱,对文明的理解,更能提升和强化儿童的乡土观念,让儿童做一个有“根”的人。

一、“乡土作文教学”的内涵阐释

“乡土”指本乡本土,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乡土作文”指依托本乡本土的文化,抒发爱国爱家情感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乡土作文教学”即乡村教师借助乡土资源,引导儿童描写乡土,记录生活,表达乡情的作文教学方式。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农村学校开展乡土作文教学的意义

(一)乡土作文是农村习作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仅有的每单元一次的习作训练内容倾向于城市化,显得高大上,有许多不适合农村儿童,使得农村孩子对于作文素材的选择捉襟见肘。乡土作文的教学资源丰富,人文景观、文物古迹、民风民俗、乡村俚语、英雄故事等等,这些素材最接近孩子们的生活,易于被儿童写作所吸收,为农村作文教学改革的实施创造了可能。

教材的编撰是基于当地大环境下进行的,但并不意味着教材拓展内容本身能够适应所有孩子和教学环境。例如教材拓展内容让孩子们学习钢琴,乡村经济发展条件差,整个乡村可能都不存在一架钢琴,如何让孩子们学习?正如上文所述,教材若仅仅关注对于某些“高大上”的器物的追捧,必然會让乡村教学人员捉襟见肘。相反,若是在教材编撰的环节中加入更多的乡土元素,则很容易引发孩子们对教材知识和内容的认同感,尤其是乡村地区的孩子能够从教材中看到自己生活过的影子,无疑会极大的激发投入学习的兴趣。

(二)乡土作文是农村儿童鲜活生长的需要。

农村儿童接触最多的地方就是乡土,生活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还是乡土,乡土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伴随孩子整个的童年。让乡土走进作文,就是让儿童零距离地感受自我生命的色彩,让儿童进行最自然的生命表白,在乡土作文中我们才能听到儿童生命拔节的声音。孩子们接触到内容下笔写就才更加具备感染力,如果让孩子们去刻画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和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必然会让文章失去色彩,无法有效表达孩子个人情感。乡村景致是孩子们看到的、摸得着的东西,是深深刻在孩子们骨子里的东西,即使这部分孩子以后走的再远、飞的再高,仍旧会让这部分孩子在想念起曾经生活过程地方依旧是热泪盈眶。

(三)乡土作文是农村地方文化传承的需要。

“乡土不但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性存在,也是中国人寄托情思的精神性存在,即乡土既是地理空间,又是文化空间,两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语)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传承文化,就是传承力量,传承自信。乡土自古有之,与我国传承历史时间等同甚至会更长。在漫长的时间积累过程中深深植根于乡土地区的人口在影响乡土的同时也深深受到乡土环境的影响。例如我国乡村人口表现出的非常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质朴观念,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劳动人口一张非常鲜明的标签,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三、核心素养视阈下农村儿童乡土作文教学的策略

以“乡土资源意识培养、乡土文化知识建构、乡土作文思维激活、乡土作文成果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儿童乡土作文教学策略体系,旨在核心素养视阈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凭借乡村广阔的素材资源,唤醒儿童的创作意识,激活儿童的创作思维,挖掘儿童内在的学习潜能,促使儿童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实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培养儿童的乡土资源意识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故乡的土地与河流、庄稼与树木、飞禽与走兽、神话与传说都成为他小说中的内容,字里行间都是他对家乡生活的情思,丰富的乡土素材赋予他作品的灵魂。 然而我们的儿童乡土资源意识如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儿童缺乏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和积累素材,对宝贵的乡土资源常常是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如能坚持做好“三个一”,对培养儿童的乡土资源意识成效显著。即每天一刻钟,聊聊家乡事。利用早读、午写前的一刻钟时间,让孩子轮流上台自由汇报自己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家乡的历史故事、掌故传说、社会发展等等;每周一节课,画画家乡美。家乡风景名胜、特色建筑、生活物件均可入画,对孩子所画作品进行评比,张贴;每月一展示,抒抒家乡情。展示形式可演可唱、可歌可舞、可写可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儿童的观察习惯会逐渐形成,观察能力会逐步提高,捕捉乡土素材的意识也会逐渐养成。

(二)建构儿童的乡土文化知识

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得以逐渐强大的精神寄托是各民族丰富灿烂的乡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深扎在朴实而久远的乡村生活中。让少年儿童熟悉、了解乡土文化,建构合理的乡土文化知识体系,是孩子进行乡土作文创作的必须。农民勤劳俭朴,翻地、施肥、栽种、除草等等农活,每一样都包含着许多的技艺技巧,教师如能鼓励儿童参与劳作,观察、记录,那将是一份丰富的乡土作文素材。捕蝴蝶、捅蜂窝、钓鱼虾、贴春联、端午吃粽子、七夕扔绒线等等,这些乡间野趣、民俗生活丰富多彩,是农家孩子所特有的,它们都是孩子们最鲜活的乡土生活。一处遗迹、一句农谚、一种特产、一棵古树、一段流传久远的佳话,这些丰厚的乡土知识,儿童如能及时地收集、整理、分类,创作时必能信手拈来。

(三)激活儿童的乡土作文思维

儿童习作的特点是兴致来了,思如泉涌,文章浑然天成;兴致无时,则文思枯竭。教师要善于激活儿童的作前思维,诱导其产生写作的愿望和动机,让他们带着饱满的情绪进入创作,在自然的状态下实现情感的宣泄与倾吐,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

1.借助文本激活思维。

乡土作文教学实验强调“读写结合”,课堂上在讲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具有“编者”的眼光,可以以读促写。在众多的阅读材料中为儿童遴选出最适合最有效的乡土文化文本供儿童学习、摹写,通过阅读激活儿童的乡土创作思维。

文本本身便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模板,让孩子们知晓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写就文章,如何以更为准确的文笔有效刻画自己的心思。对学生们具有非常强的引导作用。同时在学生们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也会接触到很多作者想要传递的知识和内容。在我执教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在读到兴起之后会哈哈大笑,甚至会拍腿以示兴奋。这些无非都是因为孩子们接触到了很多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内容,在被情节感染的同时深深被其中的内容所震撼。

2.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习作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儿童对乡土生活的浓厚兴趣,便会使儿童的思维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如作文课上,老师拿出儿时的玩物“小木偶”走进教室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这是小时候爷爷送给我的小木偶,想知道关于这个木偶的故事吗?”在教师深情讲述后可问孩子:“你们有这样难忘的‘小物件’吗?”以小时候的玩物创设情境,孩子们定会争先恐后地叙说。创设情境更多的是为学生们提供一种更符合学生成长环境的氛围,让学生们在这一氛围中更加轻松和愉快的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因為灵感这些东西本身是相对虚幻的存在,并不是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深思一节课就可以找到灵感,想要触碰学生们的灵感必须有适当的外物进行刺激,创设情境便是为学生们迸发灵感提供一个更为合适的环境。

3.开展活动激活思维。

解放儿童的四肢,方能解放他们的大脑。尊重儿童本真的天性,将活动与作文紧密联系起来,儿童的思维才能得以激活。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积极开展各类作文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家务大比拼、当家我能行、孝亲我最美等家庭活动,开展乡土故事演讲会、乡土文明辩论会、乡土成果展示会等主题活动,以活动激活他们内心“潜伏”的情感与作文创作的激情。 文学和其他科目还有所差别,像是数学或者英语等科目更多的是追求。

(四)评价儿童的乡土作文成果

写作是儿童释放思想与情感的需要,在作文评价中我们要多关注写作的真正意义。

1.以儿童为根本。

每个儿童因为习作基础、习作习惯、习作方式不同,写出来的文章当然也不一样,会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尊重、体谅、理解。比如有些孩子习作中习惯于使用方言,我们不要打击,还要多加保护。孩子生于斯,长于斯,从小的语言环境就是方言,在习作中难免会出现,质朴的方言有时更能传情达意,它是儿童生活的一种本真表达,也是我们保留对家乡记忆的最好方式。当然尊重孩子们的生活习俗和接受的文化熏陶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世界和感悟世界。如果完全按照孩子们自己的想法处理问题,必将会导致孩子们丧失接触外界新知识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孩子们的引导,以更新的知识和内容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帮助孩子们睁眼看世界,激发孩子们对生活和世界的兴趣。

2.以激励为基础。

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在上小学时,他的教师曾经给他的习作写过这样的评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必成大器。”试想,茅盾能走上文学之路,老师的赏识与鼓励应该功不可没。乡村孩子对个人的习作能力相对比较自卑,因此,教师在评价孩子的作文时要怀抱一颗“仁爱之心”,多用“赏识”的眼睛,多发现孩子习作中的闪光之处,哪怕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只要是真心情地倾吐,都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3.以发展为宗旨。

乡土作文教学评价应关注儿童的核心素养发展,关注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他们对乡土资源的吸纳与输出、积累与整合、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对儿童作文过程的评价。要敢于打破传统标准的束缚,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习作,要通过评价激发儿童乡土作文创作的兴趣。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于漪语)千百年来的乡土文化植根于农村朴实的大地,有其强劲的生命力,在历史的延续中“枝繁叶茂”。乡土作文是基于乡土文化的作文活动,极具农村特色,最具民族情怀,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和强化儿童的乡土观念、民族观念。在核心素养视阈下进行农村儿童乡土作文教学策略的探索,就是要让儿童扎住根,留住情,打好生命的底色,滋养精神的家园,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儿童对家乡的热爱。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阈下农村留守儿童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C-b/2016/01)。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乡土习作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乡土分外妖娆
习作展示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