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历史故事类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2019-09-10刘凤娟

天津教育·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故事类人物形象文本

刘凤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历史故事类文本被选入,这类文章的背景一般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人物。针对历史故事类文章的教学,教师需要为学生理清文学和历史两条线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熟悉历史人物,在把握住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分析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差异性,在了解了这类文章的特点之后,学生才能够更轻松的面对这类文章。

小学历史故事类文章在细节的描述上可能会有夸张或者是想象的,文章的整体把握还是按照真实的历史开展。在进行这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效的突出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熟悉,探索其中的奥妙,提高学生对历史故事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一、品析语言,感受文字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取历史故事类文章作为教学切入点,针对历史故事类文章语言风格和语言特色等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以史为鉴,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故事类文章的用语特色和语言文字方面的魅力,形成对构段谋篇的全新认识,进而促使学生的语言综合学习和探究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奠定小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苏教版《三顾茅庐》课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先对文本中涉及到的叙事要素进行解析,明确情节发展的重点,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教学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把握历史故事类文章的特殊性,指导学生跳出事件的框架对语言叙述方面的特色进行解析,重点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构段谋篇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取“三顾茅庐”中的“三”作为教学基点,与学生共同探讨文本表达方面前两次略写,第三次详写的原因。在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基本明确后,教师指导学生针对“三”的隐藏意思进行探究,即三强调刘备“顾茅庐”次数之多,按时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以及礼贤下士的品质。同时也为诸葛亮的出场营造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特殊艺术效果,能为后面诸葛亮“隆中对”的杰出表现奠定基础,对诸葛亮之于刘备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暗示。由此能看出,历史故事类文章语言表达方面具有特殊性,能展现出文本特色,因此学生在学习方面要重点针对文本语言进行品鉴和赏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二、明晰线索,理清文本思路

在进行小学历史故事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适当地指出文中线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思考,加快学生进入角色的时间,并且,帮助学生找出文中线路,学生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为文章的细节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司马光》这一学时的时候,教师可以以一系列的问题为学生指出文中的线路:缸在假山的什么位置,小朋友是怎么掉进缸里的,司马光是怎么救的这个小朋友,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搭救这个小朋友吗,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关键词语“机智勇敢”。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小朋友在假山上玩耍、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其他小朋友的反应、司马光砸水缸救人。通过这几个部分的学习,学生再将这几个部分串联起来,就能理解课文。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是告诉同学们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的人,要向他学习,遇事要沉着冷静、当机立断。

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才能更好的把握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触类旁通,找出文本联系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的,也是相互贯通的。在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类文章的时候,提示学生展开联想,学会关联,与以前学过或看过的文章进行联系,可以是历史人物接近的文章,也可以是历史背景相同的事件。将相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帮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理解课文。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经历文章中人物的经历,使学生与文章中人物的心理距离更贴近。

例如:在学习《推敲》的时候,这篇文章讲的是贾岛的故事,而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正好学过贾岛《寻隐者不遇》,教师可以将这首诗与这篇文章联系起来,《推敲》这篇课文正好是作者贾岛在写这篇诗文的背景,将这两篇文章结合起来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容易。“僧()月下门”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学生中间用什么字,帮助学生进入“推敲”的情景,学生的回答一般也是“推”“敲”这两个字。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推敲”的解释,帮助学生加深文章的印象。

四、引入背景,突破教学难点

在进行历史故事类文章教学的时候,适当的历史背景介绍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些文章在没有介绍历史背景的时候是很难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的。而且,历史背景的介绍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司马迁是在为同僚求情的时候下狱的,并且在狱中受到了宫刑,在古代,尤其重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就是自己身上的头发等是不能受到伤害的,受到宫刑是最大的不孝,作者就是在受到如此打击的情况下开始写《史记》的,学生只有了解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大背景,才能了解司马迁完成写作的困难,但是,他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完成了史诗级巨著《史记》的编写,他的伟业千秋万载。

五、融汇贯通,品味人物形象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人员在选取文章的时候,会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的历史故事类文章大多数是一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文章。这些人物形象在学生第一次阅读文章的时候就会生动形象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师在进行这一类文章的教学时,首先要根据人物的形象设计,重点突出文章的关键字词句,引导学习交流讨论,指引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特征,帮助学生品味人物形象。

比如,在学习课文《三顾茅庐》的时候,针对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与诸葛亮會面时的人物性格,教师可以剪辑出一段小视频或者是动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中的描述,边观赏边解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可以先阅读课文,结合视频给出的信息,有目的性地阅读课文。学生也要仔细斟酌,在与诸葛亮会面的时候,三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完课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将课文内容与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文章多采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通过文章的词句,我们能够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也能够了解张飞的性格特点,更能够领悟诸葛亮的智慧,文章中的人物动作和表情都能够在多媒体视频中体现出来。

在教授有关历史故事类课文的时候,对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需要积极而且谨慎,历史故事类文本需要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扎实,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基础上,挖掘历史故事类文本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读透文章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阅读历史故事类文章。

此外,在学习历史故事类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引学生从文章的细节出发,仔细阅读文章的每一个细节,了解文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分析文章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在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别,学生需要知道站在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两个方面来欣赏人物形象。

就比如,在学习《郑成功》的时候,郑成功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出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开始入手,使学生了解郑成功的英雄气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理解分析郑成功霸气爱国名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可以从“决不允许”“自古以来”等坚定的语气中了解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他收复台湾岛的决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与郑成功相隔好多年,他是怎么知道郑成功说了这些话的。通过对文章细节的解读,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来完善对语文历史故事类文章主人公的了解。

六、景情相生,触摸前人情感

历史故事类文章或多或少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时代的特征,并且在文本的表述方面往往会对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涉及到的历史故事进行简单的介绍,方便学生在阅读方面对文本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对历史故事类文章开展阅读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文本中所涉及到的情景,以此为基础构建激活学生情感的教学情境,争取能在阅读环节使学生感受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对文本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

如教师在对苏教版《卢沟桥烽火》历史故事类文章进行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活动前组织学生对卢沟桥事变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中华的愤懑情感,使学生能产生对军民共同保家卫国的崇敬和自豪情感。以此为基础,教师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创设卢沟桥烽火方面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注意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激发,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和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对《卢沟桥烽火》的全新认识。

如此,学生就能在阅读学习方面产生与文本内容的情感共鸣,学生能在阅读学习方面对文本内容形成深入的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历史使命感的培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强化产生积极影响。

七、阅读文本,了解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体现在历史故事类文本中的时候,就会有一些改变。在历史故事类文章中那些对文章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不大的历史事件在文中就会适当的减少,对于那些能够形象生动的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事件,作者又会详细的描述,突出人物的形象。在进行这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对文章历史事件的详略描述。比如,在学习教学苏教版《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诵读《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关的故事情节,找出历史书籍与课文中介绍这一段的不同之处。学生在对比中会发现,在《负荆请罪》中对廉颇和蔺相如产生矛盾的原因描述不详细,文章详细描述了廉颇和蔺相如见面的场景。这样详细的描写,展现了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学习,学生更能够了解文学作品中详略介绍历史事件对人物形象刻画的意义。

八、传承精神,体悟文化内涵

对历史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传承是开展历史故事类文章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开展历史故事类文章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其中蕴含的优良文化传统以及进步的精神思想进行挖掘,实现对精神的传承,使学生能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形成全新的认识,确保最大限度的提升阅读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对《陈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历史故事类文章文本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就应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感恩、回报方面的优良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教育指导;又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对《朱德的扁担》《大禹治水》《孔繁森》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的开展革命斗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方面的渗透和传承,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魅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文本学习能力、人文素养等加以培养,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九、結语

总之,以上几种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从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强化阅读效果。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故事类人物形象文本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故事类稿件分析
浅议故事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故事类文本复述策略的研究
歇后语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