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岸边话驿站
2019-09-10惠运
惠运
千年流淌在江南大地上的古运河,恰似一部活化的史诗,诉说着两岸秀美的风光、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绵延。那些曾经的浪花,历经沧桑岁月,虽然已经消失,但见证了社会的发展,成为运河史上闪光的一页。这里要说的便是伴随着运河而来,消逝于民国初年的驿站。
驿站,是人们为传递信息而间隔一定距离设置的专门站所。古往今来,先有陆驿,后有水驿。在古代,最早以邮驿的方式出现。周代的典制有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凡委积之事,巡而比之,以时颁之。”可见,当时的邮驿已初具规模了。至战国时期,邮驿发展成递、驿和徒三种方式。相对应的,递则用车,驿则用马,徒则为步传。秦王朝建立后,邮驿随着交通网络的统一规范而得到完善,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制定了邮驿律令《行书律》,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三国时期,江南处于水网地带,吴国因地制宜地另设了水驿。隋唐时代,经济空前发展,邮驿因而扩展完整。据《唐六典·尚书兵部》载,唐开元年间,全国有陆驿1247所,水驿260所,水陆相兼者86所。陆驿分为7个等级,最高等级配马75匹,最低等级有马8匹。水驿分为3等,分别配船2—4只。宋代邮驿有新的发展,在驿站的基础上,又设递铺。元明时期,驿站进入鼎盛期,形成了水马驿、递云所、急递铺三大机构,职能更为明晰。《万历大明会典》载:“凡马驿设置马驴不等。如冲要处或设马八十匹、六十匹、三十匹。其余虽非冲要,亦系经行道路,或设马二十匹、十匹、五匹。”水驿“使客通行正路,或设船二十只、十五只、十只。其分行编路,亦设船七只、五只。”
元朝驿站在蒙语中称站赤。“站赤名,驿传之译名也。”明朝洪武元年改元之站赤为驿站。一般建于交通干线和通衢大道,相间60~80里不等。驿站的功能日趋完善。《洪武实录》载:“专在递送使客,飞报军务,转运军需等物。”大体分为邮、交、馆、监四个方面。邮即以“急脚递”等形式传送官方文书、重要情事、重大政令等。交即迎来送往各级官员、使客,为他们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和杠夫、马夫等人力运送物品。馆即为官方招待所,为官员、使客提供食宿,招待标准按官方确定的等级和规定安排。监即押解发配的犯人,或将犯人作苦力服刑。
京杭大运河共有多少个驿站呢?明代的《士商类要》回答了这个问题。该书的《水驿捷要歌》详细记述了大运河南京至北京段的46处驿站:“试问南京至北京,水程经过几州城。皇华四十有六处,途运三千三百零。从此龙江大江下,龙潭送过仪真坝。广陵邵伯走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阴。一出黄河是清口,桃源才过古城临。钟吾直河连下邳,辛安房村彭城期。夹沟泗亭沙河驿,鲁桥城南夫马齐。长沟四十到开河,安山水驿近张秋。崇武此送清阳去,清源水顺卫河流。渡口相接夹马营,梁家庄住安德行。良店连窝新桥到,砖河驿过又乾宁。流河远望奉新步,杨青直沽杨村渡。河西和合归潞河,只隔京师四十路。逐一编歌记驿名,行人识此无差误。”那么,京杭运河南京至杭州的苏南段又有哪些驿站呢?同为明代的《一统路程图记》亦有翔实的记载:龙潭驿(南京应天府)、京口驿(镇江府)、云阳驿(镇江府丹阳县)、吕城驿(镇江府丹阳县)、毗陵驿(常州府武进县)、锡山驿(常州府无锡县)、姑苏驿(苏州府吴县)、松陵驿(苏州府吴江县)、平望驿(苏州府吴江县)、西水驿(嘉兴府秀水县)、皂林驿(嘉兴府桐乡县)、武林驿(浙江杭州府)。
有清以降,大体承袭旧制。由于江南一带经济发展,尤其是上海开埠之后,成为区域“龙头”,辐射和带动效应尤为明显。无锡随之在苏州、常州两府之间脱颖而出,以“小上海”的姿态崭露头角。
驿站在苏南屡有增改,无锡的五牧驿、望亭驿应运而生。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无锡官员即在五牧驿叩首迎接,并在望亭驿附近修建了“北营盘”,供乾隆帝下榻办公。
运河驿站是如何管理的呢?在等級森严的封建王朝,作为官府设置的站所,同样有着明确的规制。掌管驿站的官吏叫驿丞。“掌邮传迎送,凡舟夫车马,廪糗庖馔,视使客品秩为差,支取于府、州、县,藉其出入。”雍正六年,规定满人不得为驿丞。驿站隶属州、县管理,钱粮亦由州、县经管。驿站内设有驿夫、驿马、驿车、驿船等。驿夫是在驿站供职的夫役,包括驿书、驿皂、兽医、马夫、驿船水手、杠抬夫、车夫、骡夫、牛夫等。这些夫役主要从事升舆、抬杠、递送文书、喂养马匹等事宜。驿站人员的工食各照官府规定的额度支领。如驿夫繁忙,人手不够时,可雇募民夫。驿马有规定的草料额度,并配有畜医。驿车和驿船亦有人保养和修理的时间规定。驿站的经费一般随地粮税征收,各省设驿道库,为驿站经费的专库,由按察使管理。
鸦片战争后,火车、轮船等近代运输工具迅速发展,电话、电报等近代通讯工具逐渐普及,驿站逐渐衰落。民国三年,驿站被全部裁撤,告示一个全新的通讯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