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Java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李毓刚
李毓刚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微课教学模式被广泛的应用到高职计算机Java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之中,高职计算机教师要积极的借助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激发Java程序设计课堂教学的活力,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将就微课在Java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微课;高职;Java程序设计;应用;探究
微课是指借助短视频的形式向学习者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具有形象趣味、模块化等突出特点,而从目前的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堂基本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教师都可以较好的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实施高效的教学,但不可否认,在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改进和优化。
一、借助微课,让导入趣味十足
导入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趣味性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的激发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满满的活力投入到对相应Java程序设计知识内容的学习之中,高职计算机教师要积极的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效的提升导入的效能。例如,在学习“Java虚拟机”模块内容时,首先,高职计算机教师可以在有渲染力的微课视频中向学生展示一个有关Java虚拟机工作过程的动态展示画面,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画面展示和清晰的演示中激发对Java虚拟机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计算机课教学的主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高职计算机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设计一个唯美的背景画面,并在背景上展示出该节Java程序设计课需要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如了解Java虚拟机的起源与构造、理解Java虚拟机的优化过程与方法;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虚拟机等等,让良好的背景展示和清晰的任务布置激发高职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最后,高职计算机教师可以在微课视频中设计一个有趣的动物形象,如孙悟空,并让这个卡通形象说:同学们,跟教师一起走进对Java虚拟机的学习吧!严肃的课堂自然会充满了欢声笑语,从而让学生兴致勃勃的走进对本节课的学习之中,课堂得到了趣味性的导入。
二、借助微课,让教学精准高效
高职学生对Java语言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语言知识储备和编程能力也会有一定的不同,这就要求高职计算机教师在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中实施分层化的教学,而微课模块化的特点,有助于教师对学习难度进行区分,自然有助于提升分层教学的精准性。例如,在学习“Java变量及其初始化”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开展分层教学,首先,分层。教师应当结合学生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掌握情况、个人的编程能力等,精准化的将学生进行学习层次的划分,并在学习中对该层次进行动态化的调整。其次,任务分配与微课制作。在任务的划分中教师要结合每个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来科学性的进行任务划分,如对于编程知识储备较少、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任务可以设定为:了解局部变量和成员变量的概念;掌握局部变量和成员变量初始化的方法;理解局部变量和成员变量的异同等等,而对于编程能力较强、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在任务的布置中教师不妨增加难度系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同时,将以上有难度区分的Java程序设计内容借助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制作成微课视频,分发给对应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学习。最后,分层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对微课视频上的内容进行学习,而教师给予精准化的辅导,有效的提升分层学习的精准性。
三、借助微课,让复习灵活高效
复习同样是Java程序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高职计算机教师要积极的借助微课模块化的突出优势,有效的提升复习环节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加深学生对相应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在学习了“运算符”内容后,教师可以将该节课的重要知识内容,像算术运算符、位运算符、关系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等的概念、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并借助计算机软件将其制作成分模块的微课复习视频,在复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运算符”内容掌握情况,灵活性的选择对应的微课复习视频进行复习,从而有效的提升复习的灵活性与针对性。當然,高职计算机教师还可以将这些微课视频放到网络平台上,让高职学生进行灵活下载与观看,进一步的激发复习的活力,提升复习的效能。
综上所述,高职计算机教师要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更为高效的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不断的借助微课教学模式的特有优势,有效的提升导入的趣味性、分层教学的精准性、复习的灵活性,让高职学生能更为高效的学习Java程序设计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倩,柏柯嘉,廖秀秀,盘茂杰.基于微课的Web程序设计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260-261.
[2]陈芸,石怡.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104-106.
[3]蔡创.“互联网+”背景下《Java程序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工程,2018,21(1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