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女的手臂因何留下了“恨”

2019-09-10罗娜文

新纪实 2019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罗娜文

【摘 要】1999年,教育部成立“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通过描述一个手臂上刻着“恨”字的花季少女的案例,从温暖的港湾、花开应有时、正视错误,有则改之三方面展开分析,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温暖的港湾;花开应有时;正视错误

案例描述:

首次发现:

某日下午,两名女孩神秘兮兮地走进我的办公室,其中一个女生在我耳边细声说道:“老师,我们发现了个秘密!刘€讇椎氖直凵峡塘烁觥蕖郑 薄翱蹋浚 蔽揖鹊匚实溃盎岵换崾且皇毙似穑帽试谑直凵匣难剑俊薄安皇牵±鲜Γ强探サ模 彼抖そ靥鼗卮鸬溃拔乙丫⒘撕枚嗵炝耍绻腔先サ模丛栌Ω枚及阉吹袅搜剑墒悄歉鲎忠恢泵幌В《揖叶嗵斓墓鄄欤Ω檬怯眯〉犊躺先サ模 蓖叛岫ǖ谋砬椋夷谛亩偈笨┼饬艘幌拢耸氯羰钦娴模侨肥堤膳铝耍∫桓隹此埔率澄抻堑幕九ⅲ降资鞘裁慈盟谑直凵狭粝铝恕昂蕖保?

刘某是个性情中人,爱讲江湖儿女义气,班上同学向她求助,她都乐于帮忙,这也正是我了解事情始末的切入口。第二天,我泡好了一杯茶,把她邀约至我办公室座谈。我先问了她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她如实回答,我笑着为她奉上一杯茶,就在她接过杯子的刹那,我貌似发现“新大陆”地小声喊了一下:“啊?!你的手上有字!”她立刻惊醒地把手缩回去,用左手遮在后手的字上。我连忙放下茶杯,把她的右手拽过来,握着她的手不放,将她的左手大力掰开后,我果然看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恨”字刻在她的右手上!我用拇指轻轻地揉了揉那个“恨”字,诚挚地问刘某:“愿意讲讲这字背后的故事吗?”她望了我一眼,紧咬下唇,把头深深地低了下去……我继续轻揉着她手上的字,道:“你知道的,我一直都把你们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看待,如果你也把我当朋友,觉得我值得信赖的话,就告诉我吧!而且问题都是解决出来的,一旦问题出现,放之任之的话,它只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我真心希望我可以帮你!”她听完后,把头埋得更低,之后泪珠就一滴滴地落了下来……我拿出一包纸巾,拍着她的后背,任由她肆意地哭……良久,她终于停了下来,抽着鼻子对我说:“老师,我可以告诉你,但你一定要保密,尤其是对同学!”我郑重地点点头,道:“绝不辜负你的信任!”

案例本质:

原来,刘某的父母都是下岗人员,刘母虽做些摆摊小买卖,家中每月都入不敷出,加上刘父嗜赌,生活更是拮据,所幸刘某的伯父是个公务员,伯母也较通情达理,刘某的日常开销都由伯父供给,在生活上算是衣食无忧……刘母忙于奔波生计,刘父忙着赌博度日,他们并不曾给予孩子多少的爱,刘某每日回家都是独自一人,父母都是在其睡后才到家的,虽然生活在同一套房子,交流极少,久而久之,更是与家长无话可说。后来,无聊的她将时间、感情都寄托在了网上,她在认识了一名网友黄某。黄某曾是个留守学生,虽跟年迈的老人住在一起,但因老人的过分溺爱及自身的无心向学,使其在初中毕业后就出来打工挣钱。或许都是缺乏父母之爱,刘某觉得他们之间有许多的共同点,彼此间熟络起来后,也就开始见面,后来还发展成男女朋友关系。在两人相处的一个多月里,黄某教会了她抽烟,甚至抽大麻。刘某在享受着从父母身上无法获得的另类“关爱”的同时,内心也充满了罪恶感,但无法抑制的孤独感还是让她选择了黄某的甜言蜜语。不料,一个多月后,黄某跟刘某提出了分手,原因是他不想害了她,希望她能将心思放到学习上去,刘某难以接受,说她会加倍努力学习,做到两者兼顾,可是黄某并没有接受,刘某给他QQ留言,他也没再回复信息,手机也一直处于关机状态,整个人就这样消失在刘某的世界里!刘某的父母对此事毫不知情,刘某更不敢将实情告知,也没敢在同学面前说出只言片语,为了转移内心的痛楚,她选择心痛不如身痛,于是用小刀将“恨”字刻在了手上!刘某坦言她之所以刻下这个“恨”字,是因为她有三“恨”!第一,她恨父母!父母生育了她却不曾悉心养育她,如此不负责任,为什么当初还要选择生下她?!第二,她恨黄某!明明不是真心待她,却对她施舍假仁假义的“爱”,在欺骗她感情后却无情抛弃她!第三,她恨自己!恨自己的有眼无珠,恨自己的无知!明知道一个会让自己去抽烟抽大麻的男人不会是好人,还让虚情假意蒙蔽自己的双眼,让自己沉沦、堕落!

解决方式:

得知这一切后,我深感震惊,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内心竟承受了这么多的苦楚!问及是否现在还会抽烟抽大麻时,她抽噎着摇摇头,说她并没有上瘾,很快就断了!我表扬了她,在安抚她情绪后就送她回家了。后来我瞒着刘某,邀请刘父刘母到我办公室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他们深感对女儿愧疚并表示以后定当多抽时间陪女儿;而对于刘某,我利用她的爱好特长,让她当了宣传委员,同时鼓励其他班干部多跟她沟通交流,让她在一个比较温馨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初三毕业时,刘某以她本人较满意的成绩考到了理想的高中。

案例分析:

一、温暖的港湾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一个没有受到父母关怀的孩子,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无法理性寻找朋友,这是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倘若学生的缺失性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他們就可能出现极端的情绪表现,因此父母之爱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深远。

在内心深处,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父母赞许和疼爱,他们希望自己的存在是父母的骄傲,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家长只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孩子筑造起一个充满爱的温暖避湾港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以为给孩子提供了衣食住行就已算是尽职尽责。在教育职能上,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学校教育,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他们就完成了为人父母的职责,却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教育的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是后续教育的奠基石,而且主导着其他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不可代替的。俗话说:孩儿三岁定八十。家长对孩子的终生影响首当其冲。作为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不仅要对孩子的身体发育负责,也要对孩子的心理发育负责。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告诉我们父母的关爱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怎么强调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意义都不过分。

关爱孩子,履行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指导,是每个父母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让孩子在爱的温暖港湾健康成长更是社会赋予每位家长的重大使命。

二、花开应有时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告别了儿童时期寻找玩伴的懵懂,学会了有意识、有选择性地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异性伙伴,是青少年异性交往的一个必经阶段。

青春期的到来以性成熟为标志,青少年之间的两性交往兴趣和行为增加。他们开始憧憬美好的爱情,与好友们一起讨论“型男美女”,但很多时候青少年对爱情的看法并不成熟,只是凭着一时的冲动开始和异性交往,更有甚者,是一种攀比心态的延伸,觉得大家有我也得找个,要不就太没面子了。同时,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进入青春期之后,处于叛逆期的他们与家长的关系开始疏远,于是他们寻求来自同辈朋友的心灵慰藉。由此,青春期萌动愈演愈烈,成了家长,教师都比较忧心的问题。

青春期萌动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和家长都不必谈“异性交往”就色变,更不能因为自己的捕风捉影而去窥探孩子的隐私,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关心过度反而会使孩子同气连枝,加强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到时弄假成真,起到反效果。教师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课,师生间的谈话互动,板报宣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如何与异性交往的教育。此外,也可邀请生物任课教师或心理指导老师客座班会课,给学生讲解人体生理构造及异性交往需知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消除两性之间的神秘感、好奇心,缓解心理压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少男少女较为正确地了解异性并在异性世界中建立良好的群体"认同感"和责任心。家长对处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也要表示更多的理解及给予更多的耐心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教会孩子拒绝别人的求爱,也是家长和教师该为少男少女准备的青春期课堂之一。获得异性的认同,得到异性的肯定固然是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可对以身心健康为首任的中学生来说,拒绝别人的求爱更是件不容迟疑的事。拒绝难免是一种伤害,但不能因此而犹豫不决。为了减少给对方的心理伤害,家长和教师可教育孩子在合适的时机,以书信或信息等方式说明为什么不能接受求爱的理由。

青春期异性交往,我们宜导不宜堵,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跟孩子讲明把握尺度,花开应有时的道理,才能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地过渡这个萌动时期。

三、正视错误,有则改之

毛泽东生前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会犯错误:一种是还没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去的人。”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对于孩子的错误,家长和老师都应给予机会让他们改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年人在生活上,工作上都无可避免地出现错误,更何况是孩子。当孩子犯错时,教师和家长不能只看到孩子的缺点,以严厉的口吻命令他们“你不要再……!”或“你不准再……!”每个孩子内心都渴望成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成为老师眼中的“优等生”, “明知故犯”“屡教不改”并不是孩子的初衷,只是当他们的言行、理解能力达不到长辈的期待值时,焦躁而有缺乏经验常识的他們就可能朝着相反方向背道而驰。孩子一旦犯错,家长和教师不可立即声色俱厉,更不能认为那是“小事一桩”“小错难免”,要知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很多孩子所犯的大错都是家长在无意识中宠溺孩子的“小错”酿造的,李天一案件就是典型的一再容忍“小错”而终酿家庭苦果的例子。有些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跟同学打架,不仅没教育孩子要跟同学们和睦共处,反而在知道孩子“打赢了”以后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孩子没被欺负就赚了,长此以往,容易将孩子误导向一条暴力之路。

孩子的错误恰好是一面反光镜,它可以很好地反射出孩子在此阶段上所呈现出的道德思想、行为习惯、态度观念,家长和老师可针对孩子的阶段性错误予以指正辅导。孩子的错误一般具有显性特征,教育者发现后要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及纠正的方式,然后让孩子明白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指导孩子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去看待所犯的错误,懂得犯错后最重要的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示,让错误的出现因改正它,克服它而变得有意义。

作为孩子的教育者,面对孩子的犯错,应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错误,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应该把孩子的错误看成是他们创造性的、充满想象力的言行举止。再让孩子通过换位思考、明确责任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开展自我批评,进行自我评价。最后鼓励学生真心实意地实施纠错行动,以此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案例启示:

少女手臂上的“恨”字历历在目,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时刻关注的课题。伴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掌握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工作核心。

参考文献:

[1]蒋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用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胡崇恩;初中班主任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6期.

[3]冯毅;关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周纪中;张宏雷;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的研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秦敬民;王义典;王建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选萃[C];1999年.

[6]陈光磊;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菏泽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7]周诚;中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与接受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