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观为战机装上““中国心’”
2019-09-10
中国工人 2019年9期
记忆讲述
在中国航空发动机创新发展之路上,有吴大观一生的倾心付出,更有无数中国航空事业奋斗者的共同努力。
1958年5月,我国第一台“喷发-1A”發动机试制成功,并通过了20小时长期试车的考验。两个月后,装备着“喷发-1A”的“歼教-1”型飞机顺利完成首次试飞,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喷气式飞机在蓝天翱翔。
主持研制“喷发-1A”发动机的,便是吴大观。这一年,他仅有42岁,却已经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和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事业的主要创始人。
让吴大观确定人生方向的是日本飞机的轰炸。在云南昆明被炸后的满城哭喊中,这位年轻的才俊立志“航空救国”,并被国民党政府派往美国学习。
1947年,吴大观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讲师。第二年,北大在北京沙滩开会,动员大家一起南下。这时,吴大观代表教师站起来说:“我们爱国,要留下来。”
从1958年算起,在接下来的51年生命里,吴大观倾心做的只有一件事——为中国战机装上一颗“中国心”。他率领技术团队不断向着新目标出发。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第一台喷气发动机、第一台涡扇发动机、第一个试验基地、第一个高空台,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吴大观的名字。
吴大观当年的办公室被保留至今,一张老式的写字桌,一个放大镜,一把计算尺,一幅巨大的发动机研制图。它们默默地停留在那里,如同留住了吴大观曾经有过的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