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迟缓儿童的融合教育个案探析
2019-09-10李彦如
李彦如
一、学生背景
姓名:小同
年龄:5岁
性别:男
障碍类别:经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的结果显示小同在粗大/精细运动,语言/言语,认知,社交,日常活动能力等发育领域中存在两个以上的明显落后,属于“儿童发育迟缓”。
家庭基本情况:小同与父母和祖父母同住。因父母均是医务人员,工作繁忙,小同日常的照顾和教育主要由祖父母负责。
生长发育史:先天唇腭裂,一周岁左右不久进行了修复手术。虽腭裂已经修补,硬腭存在高窄现象,舌头的灵活度不高,未能做舌头上下、左右的连续动作,且有流口水的现象。
二、问题概述
1.感知觉与动作发展方面:各种感觉的反应性和区辨性正常,能走、有跳的起始动作,下肢力量和肌肉耐力不足。例如,步距宽,跑、跳跃困难;站姿平衡性不好,在高低差的路面维持平衡会有困难;小同的骨盆位置肌肉群的感觉会比较弱,从而导致大小便控制较差。
2.语言表达、理解能力方面:能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指令,能理解常见物品的名称,能回应简单的疑问句子(谁、哪个是、有没有、是不是、什么),能理解部分形容词(大小、多少)。未能理解颜色、形状等抽象语言,未能理解如果……就……除了……以外……这种复合句,未能理解一段话的叙述性语言。小同现在能使用少量的语汇表达(好、要、对、不要、爷爷、爸爸),语汇量较少,能够进行语汇仿说,但构音不清晰。
3.社会交往和情绪方面:由于小同自身动作及口语能力受限,导致了他自信心的不足,时刻观察环境与人的变化,对新事物、新环境的接受能力比较谨慎和缓慢。表现在活动的转换上,不敢尝试;与老师、同伴们的互动比较被动;遇到会有想要表达的事、物,但能力受到限制,因此会产生着急、过激的情绪。
三、成因分析
1.生理原因:天生唇腭裂及后期修复引起语言能力受限和动作能力低下,进而影响自信心的发展,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困难。时刻观察环境与人的变化,对新事物、新环境的接受能力比较谨慎和缓慢。表现在活动的转换上,不敢尝试;与老师、同伴们的互动比较被动;遇到会有想要表达的事、物,但能力受到限制,因此会有着急、过激的情绪。
2.家庭原因:小同父母工作繁忙,对小同的的成长缺乏重视,没有及时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祖父母则十分溺爱、娇惯小同,生活自理方面包办代替,久而久之,便养成的依赖的坏习惯;再者,祖父母在生活方面照顾的过于细致,害怕危险制止孩子进行体能活动,使得孩子的探索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对运动能力的发展也造成了障碍。
四、辅导策略
1.营造宽松、和谐、接纳的班级环境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存在对班上普通的孩子而言是一个特别的机会,他们会了解到,世界上还会有另外的一些人,他們可能需要我们特别的帮助,但他们也是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作为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开展普通儿童和家长的教育,帮助他们了解、接纳特殊儿童,引导普通儿童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和谐相处,共同进步。这是融合教育得以推行的基础和前提。
2.适当借力特教资源
本园张园长、黄主任对小同的个案十分重视,特邀请了广州启智学校的余校长及特教许老师对小同的整体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并制定了一系列具层次性的班级融合目标和抽离式支持的活动。课程活动中,使用语音点读笔,引导小同开口表达,从而逐步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自信心;户外活动中,许老师特设计多种小游戏和游戏场景,力求让小同参与户外活动的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生活自理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3.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有层次的教育目标:
(1)社会适应能力
①适应常规课堂模式(如能专注倾听、遵守课堂常规、主动参与活动等)。
②遵守简单的行为规则(如聆听、安坐、等候、守秩序、当别人交谈或发言时不插嘴等)。
③学习与人分享,合作完成活动(如分享玩具、玩集体游戏等)。
(2)社会交往能力
①学习主动与人交往及相应的社交礼仪与语言的运用(如,“早上好”“再见”“对不起”“谢谢”)。
②学会恰当的社交响应。例如,以动作回应别人的要求:注视别人、微笑打招呼、挥手说再见等;用话语回应别人:能有礼地道谢;明白别人的需要,并做出适当回应。
③有集体归属感及建立朋友概念。
(3)自我管理能力
①安静倾听教师教学, 无明显多动行为。
②独立洗手、吃饭、喝水、大小便等。
③自己收拾整理物品。
(4)肢体协调能力
①提高下肢肌肉耐力、全身的平衡能力。
②提高参与户外活动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五、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调整班级教育计划
在班级日常活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融合教育支持环节,帮助小同融入班级集体活,具体例子如下:
(1)晨间活动:晨接、师生问好环节
(2)生活常规培养及建立:文明进餐
六、家园同步进行,增强训练的效果
1.建议家长多让小同进行下肢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例如,多走路、多上下楼梯、多上下斜坡。
2.建议家长可在安全的保护下,带小同多走崎岖不平的路面,以发展其平衡能力,也建议小同多参与不同种类的运动,如,篮球、游泳、攀爬等运动。
3.建议生活自理的活动(吃饭、穿衣鞋、收拾书包、如厕、洗漱等)都应该鼓励小同独立完成。
4.家庭中祖辈的教育,建议步调一致。祖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幼儿园、父母坚持统一原则,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七、实施效果
1.本学期帮助小同制订了2个长期目标,6个短期目标。完成了1个长期目标,3个短期目标。小同在下肢肌肉力量、耐力及词汇量这三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2.经过了一年半来的锻炼,小同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同学会了摆放自己的物品、自己喝水、吃饭、如厕,会听简单的指令准备做下一件事,也会独立进餐了,餐桌上漏出来的米饭比以往少了许多。但小同在活动中的注意力和规则意识仍需要成人经常性的提醒,應该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
3.表达能力方面,小同现在回园和离园环节,都能主动地与老师、同伴问好和道别。对于数字,小同表现得很感兴趣,喜欢拿着笔在本子上练习写数字。词汇量有了提高,但增加的数量不多,希望家长能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日常教学,更系统地划分和制定方案,鼓励小同学习和积累更多的词汇。
4.户外活动,小同的投入度提高了,但户外体育活动专科体育老师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给予幼儿锻炼,例如,跳绳、攀爬、运球过障碍、踢球入龙门等技巧时,小同还是胆怯,下肢力量和手部力量导致他不能很好的完成。
5.小同父母的教育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订阅了《现在育儿杂志》《不输在家庭教育》等育儿书籍、杂志。从中学习科学的家庭育儿观念、方法,并定期和班上老师沟通,进行反思与重建工作。虽然工作繁忙,小同父母也会每天抽时间和孩子交流、玩耍。
八、反思与建议
1.融合教育必须有专业机构和力量的支持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要求专业的知识背景和教育手段,仅仅依靠普通幼儿教师的力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推行融合教育,要建立从幼儿园管理者到专家,从专家到特教老师,再到普通教师的沟通和指导梯队,构建上下一致、普特协调、联合授课、备课、教研机制,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将特教活动融入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与课程中,为普通幼儿园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融合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2.融合教育必须发挥幼儿园和家庭的联动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而言,家长的配合更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家长的专业知识有限,面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时,往往不知如何正确指导、教育,因此,需要专业人士对家长进行专项培训,与家长共同制定孩子的教育计划,同时家庭和幼儿园同步推行,才能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
3.教师要调整心态,静待花开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由于受到各方面能力的限制,往往在日常教育中效果不明显,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可能教了无数次,孩子仍然没有学会。这时候,需要教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尊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特殊发展规律,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