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

2019-09-10史鹏越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19年9期
关键词:技术支持通州区样本

史鹏越

笔者以北京市通州区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研究论文为样本,构建分析框架,量化统计各维度指标,分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一、通州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通州区整体的教育发展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而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注入通州,高标准、高定位是通州教育的新标签。教育信息化为通州教育腾飞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通州区目前紧抓“互联网+”优势,开展了一系列整合融合项目,而能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服务教育教学过程,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需要转变。怎样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学习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辅助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命题。

二、通州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一)分析框架

对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评判,世界各国先后出台了政策文件。2014年5月27日,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指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与发展性要求,基本能力围绕技术促进教师的教展开,发展性能力围绕技术促进学生的学展开。

笔者将借鉴此能力标准,并结合通州区目前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关注点,形成框架,具体分析通州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便得出科学的研究结果。

(二)分析样本

已有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的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反映了教师的主观意愿,但对教师的客观教学场景反映不足,尤其是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能力的体现不够。本研究选取教师的教学论文为研究对象,透过文本分析教学场景,总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笔者随机选取了全区4所幼儿园、6所小学、3所中学教师的教学论文,总计117篇,除去抄袭、雷同、主题不符论文外,有效样本82篇。样本论文的选题均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内容基于实际课堂教学情境,反映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数据统计

数据采集过程中,分析每一个样本的主题及技术应用过程,对应分析框架进行编码。

维度一 理念思考

所有样本论文中,教师进行理念思考的文章占比多达四分之一以上(约26%)。具体分析这些文章,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对新技术的思考,如教育信息化、物联网、网络学习、微课等;对教学过程中不同参与者的思考,如教师、学生、家长等。

维度二 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更能体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下面分别从二级维度技术、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1.技术

通过数据统计得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应用为主,具体包括PPT、视频、动画、网络资源、微课等;其次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主要应用了Pad终端互动系统、智慧学伴、美篇、微信公众号、家长互动系统等;在学科工具的选择与应用上,主要有几何画板、一起作业、英语趣配音、问卷星、思维导图等。

2.教学

教师在借助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体现在支持教师的教学,即技术支持课堂导入、技术支持教师讲授、技术支持课堂互动、技术支持总结与复习、技术支持教学评价;另一方面体现在支持学生的学习,即技术支持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技术支持学习组织与管理,技术支持学习过程监控,技术支持学习评价。从数据统计来看,目前,技术支持教师教学仍是主要占比。

3.环境

研究发现,目前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还是以简易多媒体环境为主,教师主要借助大屏幕进行展示。同时,混合式教学环境的应用不断突出,教师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连接融合。

(四)结果分析

整体来看,目前通州区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虽然在理念思考方面有对技术融合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考,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停留在基础的、效率不高的应用层面,以辅助教师的教为主。

从样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和内容来看,教师欠缺对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科学研究,不能很好地体现信息技术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部分教师能将更多的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工具引入课堂教学,支持学生学习活动,但对活动设计的实施方案、效果等缺少准确的定位,未能发挥出技术工具的作用。

三、通州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一)以教学实践为出发点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应该从教学实践出发,解决真实的教学问题。当前,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互联网+教育”概念的广泛传播,教师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州区在教育深化综合改进的推动过程中引进了多个互联网项目,服务师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从样本论文中可以看到,教师们确实看到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但技术本身的优势如果不与教学实践融合,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今后教师要做的是借助技术力量大胆开展实践,解决真实存在的教学问题。

(二)以科学研究为辅助

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个要素。当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时,就在原来的复杂系统中添加了新的要素,需要进行科学的考量与分析。从样本论文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出现“为了用而用”的现象,没有对现有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技术若想发挥出关键作用,一定要有应用的需求,解决现有课堂环境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对自身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教与学各个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找准需要提升改进的关键点。

(三)以理念变革为关键

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2.0时代,Pad终端、微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涌入课堂实践。而这些新技术的共同特点是,关注每一個学习的个体,服务每一次学习的过程。这与1.0时代PPT、投影等支持一对多的技术特征明显不同。一对多与集体授课模式相一致,因此教师在应用PPT、投影时会很自然流畅。而一对一的技术工具不能很好地支持集体授课,教师应用起来会觉得无从下手,甚至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当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关键前提是教学理论的变革,是教学模式的创新,打造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

《教育信息化2.0》报告中提出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即信息技术与教学应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创新的是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制度等。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拥抱新技术,更应认识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体现在教学理念的转变,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

猜你喜欢

技术支持通州区样本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国内外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比较分析
桃花正艳 授粉正忙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狐狸的把戏(续编三)
狐狸的把戏(续编二)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测厚仪CS值电压漂移故障判定及处理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