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繁殖学》全英课程教学探索

2019-09-10孟立 刘德武 卫恒习 李莉 张守全

校园英语·月末 2019年9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孟立 刘德武 卫恒习 李莉 张守全

【摘要】全英教学是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也是教学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全英课程开展的可行性,并结合我校动物繁殖学全英教学实践,从教学基础、课程设计及教材选择、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分析,并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以期为其他课程全英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动物繁殖学;全英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孟立(1984-),男,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博士;刘德武,卫恒习,李莉,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通讯作者)张守全(1964-),男,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动物繁殖学》全英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和“《动物繁殖学》全英教学项目”共同资助。

前言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将双语教育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其中明确提出指标“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在该政策指引下,全国各高校陆续进行英语教学改革;除英语专业课程、大学英语使用全英授课外,其他的课程也逐渐开始使用英文教材,尝试采用全英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在此背景下,动物科学类相关专业也开始启用全英教学模式。动物繁殖学是研究动物繁殖规律和繁殖技术的一门基础和应用相结合的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与生产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一门必修课,因此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动物繁殖学》全英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学会利用英语思维和逻辑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与讨论,我院于2017年开始对动物科学“温氏班”学生进行《动物繁殖学》全英课程教学。“温氏班”是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共同打造的动科班,目标是通过校企协同教育合力培养中国畜牧领域的精英人才。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总结了我校《动物繁殖学》全英课程的教学经验,希望能为其他课程全英教学程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选择合适的授课教师及教学对象

优良的师资力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与普通课程相比,全英教学对任课教师在专业素质及专业英语要求更高,授课教师综合素质是这门课程的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传统双语教学中,通常出现的矛盾是具有良好英语基础的教师专业知识往往欠缺,而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英语水平又不够。为了解决此问题,本门课程任课教师具有长期海外生活留学经历且具有国外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并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建树。此外,在学校“海外名师”项目支持下,我们还邀请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海外名校的教学名师亲自为学生面对面授课,每学期保证上课量不少于16个学时,此举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专业英语学习环境。

全英教学采取“浸泡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即将学生置于全英教学的英语环境当中,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学的对象必须具有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为确保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选择动物科学专业“温氏班”学生作为此课程的授课对象。该批学生经过英语成绩及综合素质的选拔后组成班级,因此,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学习接受能力,为全英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课程设计及教材选择

《动物繁殖学》是一门科学性、应用性都较强的学科。但因为传统学时的限制,平时教学往往都以仅仅讲授理论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从而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双语课程的开展,由于语言的限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传统理论知识的难度。因此脱离生产的理论学习加上英语理解水平的限制,使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加大,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之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开展本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经过教学团队的讨论及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我们将传统的“从点到面”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改为“先学后教,教学相长”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比如通过案例和实践教学,让学生根据在生产或生活中遇到的和繁殖相关的问题,如自己养的宠物出现不育的问题,尝试让学生分析其中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生产问题如高产奶牛产奶和繁殖的关系以及羊的同期发情等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解决方法,这样做可以将繁殖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解决与繁殖相关的生产问题,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及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原版英文繁殖学教材的选择,为了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计划,同时也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教材内容,我们以“内容精简,知识前沿”作为选择的原则,最终决定采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动科专业推荐的英文原版書籍P.L. Senger主编的《Pathways to Pregnancy and Parturition》作为本课程的教材。该教材较为系统地对动物繁殖学进行了概述,覆盖激素调控、初情期、卵泡发育、卵子发生、精子发生、受精、早期胚胎发育与分娩等关于动物繁殖学领域的主要内容。由于本书图片丰富生动、英语描述简单易懂且有大量课外知识作为支撑,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喜欢。同时,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为了进一步提升他们关于动物繁殖学深层次的认知,我们推荐美国康奈尔大学动物繁殖专业所采用的教材《Physiology of Reproduction》,作为课外学习参考教材。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适合的英文原版教材。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如何通过创新教学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从简单地“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一直是创新教学教育方法的难点和重点。我们尝试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单纯地知识灌输的角色,而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充分结合,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空间和视野,通过课内的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课外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熟悉并掌握这门课程。为此,我们从课堂教学及课外教学两方面出发,分别进行改革尝试,具体如下: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尝试。课堂教学是传播知识最直接的途径。传统教学方法多为“填鸭式”教学,即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故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减弱,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为了让课堂变得活跃生动,我们学习并借鉴了国内外各大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引入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在每学期第一次课的时候,我们根据名单按照5人/组进行随机分组,以小组作为学习单元。首先,对于理论知识教学中,以45分钟的课堂为例,为了方便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教师首先利用5-10min进行本次课将要用到关键且有难度的专业英语名词进行解释;后利用25min讲述新的课程内容,最后学生利用剩余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进行讨论、消化和整理,并在课下使用英语书面表述总结出来作为课外作业。其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并结合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设计案例,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案例教学分析。具体做法是每个学习小组在课下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并利用课余时间充分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回顾,得出答案。等下次上课的时候,由每组推选代表尝试进行全英回答,最后老师针对答案给出点评,补充遗漏点。例如在讲述“Synchronization of estrous cycle”这个章节时,我们设置了“为了提高山羊的配种效率,你认为采取什么样的同期发情方法”的案例分析,由各个小组确定自己的观点,完成资料收集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讨论。我們以“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为原则,尽量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获得知识,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经过与学生深入交流,我们发现,TBL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在分析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大大提高,提高了学习动物繁殖学的兴趣。此外,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与合作,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四、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章节的内容特点,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如标本、模型、挂图、多媒体、视频、显微镜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而且现代多媒体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更直观视觉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动物繁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动画、视频与受精和胚胎发育等繁殖过程等有机地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精子运行轨迹有直观地认识,而且还直观地观看到受精和早期胚胎整个过程。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把生产实践中制作的录像或者图片(如人工授精、妊娠诊断、分娩以及胚胎移植等)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以上这些辅助手段的应用可显著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的能动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卷面考试为主,从而无法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尝试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纳入考核当中,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百分比,按照“30%课堂表现+30%课外作业+40%试卷分数”的方式进行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同时,也锻炼了其文献查阅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为日后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六、结束语

以英语作为语言媒介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全英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不移地做好全英教学工作,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也可以提高英语水平,开拓国际视野,还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真正的意义上的“学以致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对外交流的机会,使教学、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肖慧,刘绮.高等学校全英课程教学及其改进措施研究[J].人力资源管,2015(06):281-282.

[2]严慧玲,曾新安,刘金钏,郭新波.《食品营养学》全英课程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165-167.

[3]张艳丽,王子玉,王锋.浅论精品课程“动物繁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17-19.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