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晓龙:国产电视剧的探路者

2019-09-10李夏至

华声文萃 2019年1期
关键词:郑晓龙中心北京

李夏至

导演郑晓龙是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电视剧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策划、导演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等电视剧影响了几代观众,其中1990年室内剧《渴望》开启了中国电视剧全新的生产方式,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开创了情景喜剧的先河,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成为首部全程海外拍摄的电视剧。郑晓龙执导的作品在题材上千变万化,但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却是不变的艺术追求。他的作品每每与时代变革遥相呼应,他的个人命运也与国产剧的发展演变紧紧相连。

作为“老三届”的一员,1978年通过高考进入北京大学读书前,郑晓龙其实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都部)农村部的一名记者。尽管拥有一份铁饭碗,在外人看来已经吃穿不愁,但他还是觉得“戴着校徽去上大学是一件非常牛的事儿”,于是不顾家人的不解,参加了高考,但因为数学不好放弃了这个科目,仅凭借语文、历史、地理和政治考到了330多分,进入北京大学分校就读。他的妻子、日后成为亲密战友的编剧王小平,则是1977年第一批通过高考进入北京大学本部就读的。

1982年从北大毕业后,郑晓龙选择回原单位就职,但彼时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变成了北京广播电视局,局里增加了一个电视台,还增加了一个电视艺术中心。“当时的台长问我愿意去哪儿,我大学学的是中文,期间还发表过小说和电影剧本。我就想电视艺术中心是搞电视剧的,搞文艺创作的,至少它和我的专业比较接近。”

1982年底,郑晓龙正式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下称“北视中心”),但在入职后却发现,中心没有几个人知道“电视剧”到底为何物。彼时,国产剧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刚刚起步,1981年由王扶林导演的《敌营十八年》在春节播出,引起极大反响,是第一部中国内地制作播出的长篇电视剧。随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西游记》《红楼梦》等剧都由央视主导制作,地方台的电视剧制作力量则相对薄弱。1990年后,电视剧渐渐成为电视台工作的重心,内容也逐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古装、武侠剧、红色经典、公安题材、反腐题材、都市家庭剧、青春偶像剧陆续出现。

“当时中心的同事像林汝为(《四世同堂》导演)等都是来自各个电影厂的。”郑晓龙说,国内电视剧刚刚起步,大家并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完全凭感觉去摸索,处于一种有点迷茫又在不停探索的状态。

1988年,郑晓龙与活跃在北京文坛的青年作家陈昌本、郑万隆、李晓明等人住进蓟门饭店,他们一边吃着饺子,一边琢磨要讲一个女人的故事,“传统的美德在这个女人身上都要有,再将各种磨难放到她身上。”每个人发挥想象讨论,用现在惯称的“攒剧本”的方式,最终聊出了《渴望》剧本。

《渴望》一播出就受到了全民追捧,“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成为独特的时代记忆。这部苦情电视剧塑造了一个具备中国传统女性优秀特质的刘慧芳,同时还融入了宋大成、王沪生等一代都市人的鲜活形象,写活了普通人的命运。

1990年底,北京影视界、新闻界、评论界100多人出席《渴望》座谈会。会上,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汪岁寒表示,《渴望》剧组找到了当下人民的审美理想,“与其说观众爱《渴望》,不如说他们是在呼唤生活中的善良、友爱、温情和真挚。”正是从《渴望》开始,郑晓龙带领北视中心走上正轨,关注老百姓生活情感需要,为普通人树碑立传,也成为后来他在现实主义创作上的重要理念。

郑晓龙进入北视中心没几年,就成了中心的副主任,他自己调侃说可能还是“业务能力比较强”。北视中心虽是国营单位,但郑晓龙除了主抓业务,同时也要兼顾经营,这意味着中心100多人的吃喝问题都要靠他来解决。

1991年,郑晓龙开始策划拍摄国内第一部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中间遭遇资金困难,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矿泉壶公司的出现,解了燃眉之急。熟悉这部剧的观众可能还记得,第五集里余德利神神秘秘地從外面抱回来一个矿泉壶,还告诉牛大姐这是专门喝矿泉水的,“这玩意儿少喝,喝多了打嗝”,广告植入得合情合理又很自然。

仅仅依靠植入广告还不够,1993年筹拍《北京人在纽约》,郑晓龙的父亲从三九胃泰药厂拉来了50万元赞助费作为启动资金,最后又以固定资产作抵押担保,从中国银行借到150万美元,才维持了海外拍摄的高昂费用。在美国拍摄期间,整个剧组十分节俭,40多人的剧组分两拨住在一栋别墅和山下的酒店里。为了省钱都在别墅里做饭吃,制造的生活垃圾也多,后来因为乌鸦翻垃圾桶被周边邻居发现而报了警。“美国那边有规定,一个住所不能住太多人,别人怀疑我们是非法居住,就把我们给告了。”郑晓龙回忆,那时候国产电视剧还是草创初期,不像今天有很多热衷投钱的机构和公司,“没有什么‘金主爸爸’,更多的就是餐馆老板、做服装生意的,后来有一些是煤老板。”

《北京人在纽约》除了在制作经费上全额抵押贷款150万美元,还开了特例,剧组首次自行洽谈广告经营事宜,完成了一次相对完整的经济运作,也被视作国产电视剧商业化的一次星星之火。郑晓龙说:“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北京人在纽约》这样敢到国外去拍摄,用贷款的方式到国外去拍摄电视剧。我觉得那个时候有一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感觉,总要跟以前不一样,总要做一些不同。艺术贵在创新。无论是内容上的,形式上的,还是制作方式上的这些创新都非常重要。”

2018年10月份举行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北京论坛,推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年40部经典电视剧”片单。在这个片单上,郑晓龙导演或策划的作品有5部上榜,分别是《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和《甄嬛传》。从1990年的《渴望》算起,时间跨度长达28年。

很多人说郑晓龙的每一次创作都卡在了时代发展的节点上,但他并不同意。在他看来,卡住时代发展的节点更多是一种顺势而为,并非主动为之的艺术创作。尽管作品类型覆盖各种题材,但对郑晓龙来说,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一以贯之,并始终考虑要为普通老百姓提供合格的艺术产品。

进入北视中心10年后,郑晓龙成为中心的一把手。这之后,中心又先后出品制作了一批在国产剧发展史上留下烙印的优秀作品,如《阿郎在北京》《少年包青天》《永不放弃》《幸福像花儿一样》……

从2003年起,民营资本开始被准许进入电视剧制作领域,制播分离进一步深化,一批民营影视制作公司迅速崛起,一系列广电政策的出台也加速了电视剧产业发展。同年,中国电视剧产量突破万集,此后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剧大国。

郑晓龙认为,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艺作品,当然需要考虑市场,但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人性,而是要回到艺术创作的本质上,“深入人的生活,深入人性,深入了解人,你才能写出人的故事,才能写好人的故事,观众才会有人性方面的共鸣,时代才会留下这样的作品。”

(摘自《北京日报》)

猜你喜欢

郑晓龙中心北京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郑晓龙夫妇:斗出精彩,吵出恩爱
北京,北京
我的剧本你来导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郑晓龙:成就我的不是甄嬛,也不是芈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