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真正回到课堂中央

2019-09-10水颖颖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12期
关键词:小猴子课文情境

水颖颖

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总会担心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内在的自控能力相对薄弱,总是在课堂上“扶”着学生学习,这就给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对此,语文教师就需要处理好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以《小猴子下山》(统编本一下)中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让学生在一边识字、一边学词、一边说故事的过程中,从主人公小猴子身上得到启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明确目标,做到始终如一。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让他们扎扎实实地去朗读、去书写、去表达,遇到学习障碍时可以相互请教、彼此交流,整个教学过程都没有强行灌输,有的只是学习时的点拨和提醒。教师可以充分秉持自主学习理念,将教学的设计点聚焦在学生的内在需求上,让看似漫不经心的步骤彰显出独具匠心的内在魅力,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借助插图,引领学生在鲜活情境中学习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生命个体无论是思维运转,还是情趣激荡,都需要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还小,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鲜活而可感的情境。如何创设鲜活而充满生趣的情境呢?笔者以为借助现有的学习材料是一条高效的捷径,比如从课文内容入手,借助课文中的环境、故事和人物等资源,建构真切的认知情境,为学生搭建关乎语文能力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的契机,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而又能够巧妙地解决问题。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连环画故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作者在构段方式上独具一格,前面四个自然段的结构也呈现出共性之处: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内心活动是怎样的—小猴子又做了哪些事情。教材编者还相应地配置了生动形象的插图,与文本的语言形成了相得益彰之势。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开掘教材中文本和图画的资源,制作精美的贴画,让学生在深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托图画展开大胆的想象和精细的表达:小猴子下山之后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呢?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在形成了自己的发现之后再度进行想象,尤其是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他们有了思维的触发点,更有了表达的依托和抓手,展现出了活跃而张扬的思维活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可以塑造的。教师要将学生视为主动的学习者,就应该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之教为主的理念转化为以学生之学为主的课堂模式。利用图片作为介入文本的重要桥梁,就是教师始终站立在学生的视角,根据学生内在的思维特点,组织他们利用鲜活的情境进入学习状态,然后在大道无痕的状态下,将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通畅、明了。

二、互助学习,引领学生在多维互动中学习

真正高效的学习,并不是借助外界的力量展开的,而是要将学生内在的思维意识完全唤醒,以学生的内在需要促发内在生成,这就是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央”。在创设了鲜活而可感的情境之后,教师就可以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阅读中相机识字,积累中理解词语,朗读中想象拓展,试说中练习表达。而这一目标的达成绝不是要靠教师的教学指导,更多的是要借助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互帮互助。

比如教师设置的第一板块教学,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和第一次接触的词语圈画出来,并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彼此询问,相互请教,用自己的虚心向他人请教,用自己的所知去帮助他人。随后的第二板块,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幅画,同桌之间相互练习说话,一个用心表达,一个认真聆听。一方面向别人学习说得精彩的地方,另一个方面可以针对说得不够好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同桌之间的合作走向深入,在全班交流之前能够充分互动。第三板块就是搭建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现场交流,针对某一个小组的展现,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参加,在群策群力中提出自己的意见,让会学的同学带动不会学的同学,这正是对全体学生的尊重,更是让他们将整个生活与学习转变成为自己喜欢的交流方式。

在常态化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关注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后进生,这种互帮互学的方式就构建了以学生的内在活力为主的生本课堂。学生之间不经意的对话与交流,就生成了大量动态的文本信息,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原始的基础上获得应有的发展和提升。

三、踊跃展现,引领学生在大胆自信中学习

教育教学的首要原则就是要遵循学生的天性。由于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的不同,每个学生内在的学习体验也是有着明显差异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就需要关注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在真实而独特的学习过程中学习。

还以教学《下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为例,在上述两个板块中,教师引领学生先是借助课文中的语言和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随后又在互助互学的过程中明晰了自己的认知体验,进行了扎实的训练。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要想进一步彰显学生参与课堂的自主性,就要在展示的形式上多下功夫。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来说,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多维的展现平台,抓住这篇课文是连环画的特点,让学生讲述一幅图片,并将几个学生的内容进行组织与串联,让学生在深入悦纳与感知的过程中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再现。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客观还原的同时,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激活学生的认知体验,并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想象性展示。但在这种形式的展示中,并不是要让学生完全否定和摒弃原本的认知渠道,而是要尊重课文原本的内容进行有联系、有根基的复述,让每个学生都能将不会的内容说出来。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一个认知和表达的缓冲地带,给予他们一个自主调节和创生的契机,更好地引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说到底,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帮助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引领者,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和行为来替代学生的感知和学习实践,更不能急于求成,將所有的知识一股脑灌输给学生,而需要将学生置放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彰显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能力的高效发展。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就是在充分训练和准备的基础上,为学生的集中展现和表演搭建了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让学生经历了识字写字、课文朗读、语言积累、思维训练等不同历程。这一平台的创设,就是将学生置放在学习的中央位置,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在了实处。

纵观《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完全将关注点聚焦在学生身上,始终让学生带着发现的眼光去阅读、去探究,带着诚实的态度去分享、去交流,带着思考的状态去感知、去徜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地静心默读,积极地思考与实践,教师并没有一味灌输和介入,只是给予适度的点拨与引领,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简朴、扎实,但又不缺盎然的情趣,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国际外语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小猴子课文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小猴子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小猴子
感悟三角形的高
勇敢的“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