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循文体特质,为童诗教学开辟通道

2019-09-10王洪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12期
关键词:儿童诗体悟诗人

王洪霞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儿童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恰当解读儿童诗,可以有效开掘儿童诗蕴含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他们奠定坚实的儿童文学基础。学生在感知儿童诗歌内在节奏、情感和意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生活的真、善、美。笔者就以王宜振的名篇《秋天》这首诗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思考。

一、聚焦诗眼,在整体把握中朗读童诗

儿童诗虽然篇幅短小精悍,却以浅显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蕴,并无淡薄肤浅的感觉。好的儿童诗应该通过儿童易于理解的浅显语言来表达深刻的内涵,其语言表达经得起读者的品味与鉴赏。这就意味着儿童诗的解读,必须要以朗读为主体,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中的思想内涵、精神内涵。

如《秋天》这首诗主要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丰收景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也正契合了这一单元“走进秋天”的主题定位,以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绚丽。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运用清新、活泼、生动的语言为他们解读文本,使他们形成对秋天的整体认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朗读的方式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首先,教师运用自己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在掌握读音、句式、语调与节奏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诗歌。在第一遍朗读中,可以将要求定位于读正确、读流利;第二遍朗读,可以整体性感知,体悟儿童诗歌语言的独特韵律,帮助学生形成感性的认知思维,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基调;第三遍整首诗朗读,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紧扣诗歌中出现的关键性核心词语进行反复朗读,并在不断咀嚼与回味中,感受诗歌独有的魅力,为学生走进诗歌的内在情韵架设桥梁。

诗眼是每首诗歌中体现内在情韵的关键性意象。儿童对于诗歌的感知以形象性思维为主,需要以鲜活直观的画面伴随其阅读的整个过程。找准儿童诗的诗眼就可以让朗读清晰地回归整体,使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思路更加妥帖与清晰,形成对诗歌内容的感知,为深入体悟诗歌的内在情感奠定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在诗画互转中走进诗境

儿童诗是有画面的,且是一幅妙趣横生、奇思妙想的涂鸦之作。这就意味着学生在探寻诗歌内容时,就必须借助于联想的方式,紧扣文本的语言形式、修辞手法,才能获取蕴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画面。为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画面,体悟画面中流淌的种种情感,并运用多媒体视频资源,将视频、图片和声音進行灵活的整合运用,强化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人文性。

如《秋天》中有这样一句诗:“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高粱红着脸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很多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句典型的拟人句,也能说出拟人的具体出处,但仅仅限定在这种浅层次、标签化的层次中,学生是无法真正走进诗歌内在情境的。再加上生活地域以及自身知识储备的限制,很少有学生能够见过高粱为何物,具体长什么样子,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玉米以及玉米举着的红缨展现出来,将红着脸的高粱图片呈现在学生们面前,让他们一边欣赏图片和视频资源,一边再现诗句所描绘的样子。当学生对诗句中所描绘的事物有了鲜明而直观的感受之后,教师逐步引领学生朝着语句中的拟人之境出发,“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与前面的“乐了”相得益彰,“高粱”与“酒歌”之间的紧密关联,引领学生从文本的表层之形转向内在之境,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针对儿童诗歌语言凝练,语言形式独特的特点,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学生明晰了事物之形的基础上,不断朝着语言的内涵层面进发。

三、体悟诗情,在感受意象中把握意蕴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就需要在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近诗人、走进诗歌的情感。

《秋天》这首诗是著名儿童诗人王宜振的作品。王老师一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深受儿童的喜爱。在其创作的儿童诗歌中,很多是站立在儿童的视角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讴歌了自然的内在力量。为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读懂诗歌大意、感知诗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语言世界中去寻找诗歌中哪些语句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认知。此时,学生所关注的就已经不再是语言的内容,而是透过语言朝着诗人创作的心境出发。就以“走在秋天,头顶有明丽的阳光照耀;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这段诗为例,作者眼中看到的是“明丽的阳光”,关注的是“一片黄叶”,感受到的是“秋天向我们微笑”,虽然诗人内在的情感并没有直接言明,但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明丽的阳光”是秋天最亮丽的名片,在诗人的心头照耀,这是诗人内心心境的自我言明;“一片黄叶”是秋天最好的印证,作者捡起珍藏,其眷恋之情已经溢于言表;“秋天向我们微笑”就是一种独特的价值认知,这何尝不是诗人自己在向秋天微笑呢?

诗歌语言的表达方式从来都不是和盘托出、平铺直叙,教师需要着力引导学生在画面的想象过程中探寻语言背后用词的精妙,感受诗歌所蕴含的纯真、饱满与丰富的情感。

四、联系生活,在读写整合中随文练笔

陶行知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没有生活的浸润,语文学习就如同失去了源头活水。尤其对于儿童诗来说,都源自于真实的生活,源自于生活中学生的真实体验。只有将诗歌的语言、诗歌的情境、诗歌的内涵,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才能真正落实诗歌的解读,并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仿照儿童诗歌中的语言格式和展现形式进行个性化仿写。

如在这首《秋天》中,诗人为了描写了秋天的丰收景象,这样写道:“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苹果为什么要穿“红袄”,葡萄为什么要披“紫袍”,针对这一句的教学,教师首先从语言的内容层面入手,激活学生生活中的原始储备,让学生结合基本的生活常识进行感知:秋天到了,苹果与葡萄等很多水果都成熟了,成熟的苹果,都有着鲜红的果皮,而成熟的葡萄,皮都是以紫色为主。这句诗中描述的都是自然界中最真实、最质朴的现象,但作者的叙述方法却是非常精妙的。紧接着,在学生结合生活理解了文本、洞察了生活之后,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练笔:在生活中,秋天到了,还会有哪些水果也成熟了,它们在颜色、外形上会有着怎样的变化?你能模仿诗歌中诗人所运用的方法尝试练笔表达吗?学生们的情趣和兴致一下子就被激活,他们纷纷运用拟人的手法,针对自己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水果,如香蕉、梨子、火龙果等进行了创造性练笔。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推进随文练笔,直接要求学生进行机械的仿写,而是先将诗歌中的语言与生活实际进行高效碰撞,有效地引领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下形成鲜活的认知,在充分激活学生写作热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这样的创作练笔,不仅是对诗人所运用的写作方法进行体验,还在实践练笔的过程中感受了这种创作方法表达的情感意蕴,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儿童诗是训练学生解读能力、审美意识和鉴赏素养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学生语言运用素养发展的重要依托。只有在把握文本内在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诵读、品味、探寻、练笔的实践过程中感知世界的节奏、体悟诗歌的情感、回味诗歌的韵味,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市仪化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儿童诗体悟诗人
萌宠
教案《创作儿童诗》
懂,才能得
“诗人”老爸
愤怒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解题中的数学史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
儿童诗的情感表述与情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