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困境及解决对策分析

2019-09-10张乐

锦绣·下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解决对策人才培养创新

张乐

摘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持。文章指出了当前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对的困境:缺乏制度和管理,缺乏资源,环境失衡,导致了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的行动困难,落实困难和持续困难。分析了走出当前困境的对策,需首先提高师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认知能力,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迈出坚实的一步;其次,创新大学制度,改革管理模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执行力。最后,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提高创新型人才培训的可持续性,确保创新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解决对策

当前,从高校毕业生的严峻就业形势来看,人才供需矛盾严重,并且矛盾主要集中在“供给侧”,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强调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驱动战略的本质是创新人才驱动的。从人力资源开发与提升的角度出发,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的人力资源作为智力支持,因而应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也确立了以“创新”为主导的五个发展观,使创新型人才成为支持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满足经济和社会的紧迫需求,应努力改革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加强人才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一、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当前,虽然所有的大学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因为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存在很多困难,他们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在此,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缺乏制度和管理导致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行动困难”

缺乏大学制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困难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这从本质上违反了学术运作的内部机制。其结果是,一方面,削弱了学术权力,分配的学术资源媒介少,阻碍了学术研究的活动和发展,导致了学术行为的异化,这样高校难以开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导致创新人才培养行动难。另一方面,行政权力严重侵蚀了学术权力,降低了创新研究活动,评价学术的公众变少,这使得学术权力具有行政性,极大地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此外,高校管理仍沿袭旧的管理方式,管理缺位主要表现在:管理者角色错位,管理缺乏个性、人本性和激励性,无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与创新人才培养对管理的要求相差较大,阻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开展。因此,高校需要舍弃“修补式”的改革,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管理,激发人们的动机和积极性。[1]

2.缺乏资源导致创新人员培训“落实困难”

[2]丘成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许多老师只懂讨论第三流的问题,学生小会钻研出第一流的学问。意思是,教师创造力的高低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尽管一些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但是,高校缺乏创新型教师和资源,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各种资源的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他们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感到无奈,此乃创新型人才培养“难以实施”的主要症结所在,从而难以真正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环境失衡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持续困难”

从当前的大学招生和大学教育环境来看,仍以成绩为基础,教学过程则侧重于指导学生获得高分,大学预科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是强调考试导向,无疑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产生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均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其次,人才招聘的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校园环境中类似,均存在环境失衡,环境失衡导致了这种创新能力的环境没有形成。

二、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1.提高师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认知能力,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迈出坚实的一步。

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因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是单一的。为了突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师首先要应该突破思维定型观念,大力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思考可以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应根据各行各业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专业状况准确定位自己,讨论和继承高级知识,认识到高校并不是单一人才培养标准的地方,并对已有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全面分析,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2.创新大学制度,改革管理模式,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执行力,有意识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

制度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在学术体系中,制度创新力求在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激发他们的独立发展和创新能力,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人格特征。在培训制度上,应根据学生全面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统一,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在评估中,突破原有制度,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挖掘他們的潜力,使学生在考试,评价,学术等方面真正实现学术自由。

3.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提高创新型人才培训的可持续性,确保创新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建造建筑物外,高校要大力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创新大学精神,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平台建设,基地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构建概念文化和系统文化,消除对学术行政权力的侵蚀,学会包容,使学生自由探索,重点使学术组织能够按照学术活动的内在要求平稳运作,形成良好的学术自由的环境和学术研究体系,营造崇尚创造和自由创造的氛围,确保创新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可以建设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物质文化,学生也可以在自由的学术空间中发展自己。[3]

参考文献

[1]吴庆宪,樊泽恒.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6(13).

[2]晁一方,丁子妍,陈梦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提升路径分析——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J].中国商论.2017(03).

[3]郑庆华.“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

猜你喜欢

解决对策人才培养创新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