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读”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2019-09-10刘明云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感建构

刘明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这里我们从读出发,探讨通过“读”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中定下读的目标,用读来完成语言建构与运用,用读来提高思维发展与品质,用读来成就文化传承与理解,用读来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恰如其分地演绎读的方式和效果,使我们更明确如何去坚持以读为本,实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随着新一轮课标理念的更新和推进,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小学语文教学正在跨越应试教育,历经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全新话题。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是由阅读教学的任务所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读是完成核心素养建构的一个方式,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诱发思辩、引导感悟、熏陶情感、完善知识的使命。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用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用读来完成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的语言能被理解,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语言的运用就是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新课标中对“读”的诠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不是一遍遍地傻读、呆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是用眼睛在纸上巡行,也是读。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多读一些作品,就能多训练语感,积累词汇,理解语言的结构规律,逐步就能驾驭文字。

例如,讲课前,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人人参与。读得正确,读得通顺,读得流利。在训练过程中,增加学生练读的机会。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反复朗读中,识字造句。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在阅读理解中,学会运用。长此练读,量变质变,熟能生巧,就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够完成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二、用读来提高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品质是人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出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读”中,历经反复的朗读提高语感的同时,领略纷繁复杂信息,思维不断地由感性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并由量的积累不断形成区别于其他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个体的语文修养,是通过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甚至感悟作品魅力的同时浸染人的品质。经常广泛地阅读,能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意蕴,或是感悟语言文字反映的人物品质,通过故事主人公行为表现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提高思维发展与品质。学习实践证明,多遍适当提升要求的朗读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意犹未尽的情感内涵,读到深切的感受,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理解“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这一部分时,我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等读充分了,于是我提出质疑:你们从这读到了什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伤心的心情。”“非常痛苦”“心如刀绞”“紧张、痛苦、矛盾”……

读在文本意犹未尽处,是“读中感悟”的直接体现。只有抓住这样的研读点,进行深入细致地朗读,才能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博大精深的内蕴空间,才能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思考,提高学生精神品质。

三、用读来成就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因素,有的明显有意蕴,比如“白云”“玉门关”“月亮”“大雁”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莲”与“恋”“晴”与“情”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文化,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教师如果没有引导学生透读,理解,就容易使学生对它产生误解。在朗读指导中,如能“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从重点词语、朗读技巧、情感、背景等方面点明或进行反诘,培养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反复朗诵诗歌《静夜思》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揣摩中体悟古诗文中“月”的意象,学生就了解古代的文化,家乡的“月”与异乡的“月”似曾相识,孤单的晚上很易引发对家长的思念。如在苏武牧羊、孟母三迁,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理解。

四、用读来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往往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如果要求学生读出节奏,注意声调和音调的变化,怀有感情去读,读出美文的情感、哲理和意境以及“弦外之音”。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才可以引起学生对审美的思考。审美思考是一种个性化的思考,学生在感受作者所要描绘美的同时,自然引发对美在何处的创想。

正如《文心雕龙·物色》中说的:“寫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言辞经典之处,美文中的情感喷涌的地方必然得读,而且要读得有滋味,有声色,能够“写气图貌”“属采附声”达到“既随物以婉转”。

例如,当读到《桂林山水》中的描写和抒情句中,感受漓江水的清、静、美,语言节奏朗朗上口,文字中流露出的美,产生美的想象和对美的热爱,反复朗读感悟就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和创新的能力。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读熟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过多的讲解,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多方式的读,重视加强朗读训练,将朗读进行到底,还语文课堂朗朗书声,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唯有多读、广泛的读,感悟语言文字的意蕴,理解其含义,才能掌握其中之精髓,感受到其中之内涵,使其更好地提升自我修养,由量的积累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区别于他人的思维品质,达到语文对其带来的素质修养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学院实验小学(211112)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感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建构游戏玩不够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