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我
2019-09-10郑丹妮
郑丹妮
【关键词】自我意识;表达性艺术治疗;理想中的我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8-0068-03
【设计理念】
小学生的自我认识首先是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开始。教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借助同伴的力量来进行。
本课以心愿卡牌为主要工具,辅之以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绘画技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让学生联结“理想中的我”,将爱自己、欣赏自己具体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心愿卡牌进一步具体化认识“理想中的我”,通过比较“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看到二者之间的距离,采用绘画的方式感悟如何为实现“理想中的我”而努力。同时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分享感受,在沟通互动中获得支持和心灵成长。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说出你的故事
教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理想中的自己。未来,我们能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呢?老师带来一件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看到理想中的自己。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套卡牌,牌的背面是一颗红心,这是我们今天要用的工具——心愿卡。想要读出卡中对未来的信息,必须仔细观察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用心捕捉自己内心的每一个感受。为了更准确理解理想中的自己,我们先做个游戏。
游戏规则:教师抽取一张卡牌并投影到屏幕上。学生观察卡牌,捕捉卡牌的信息,用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分享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也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卡牌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游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卡牌,活跃课堂气氛,为后续活动打基础。
二、挖掘“理想中的我”
1.放松冥想,初遇“理想中的我”。
冥想指导语:请同学们找到舒适的坐姿,放松,深呼吸。摒除杂念,看到现在正读五年级的自己,现在的你是什么样的?打开一扇门,看到理想中的自己。在头脑中慢慢浮现你对未来美好的愿景,你期待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看到理想中的自己,深呼吸,仔细观察你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体会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觉,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把这份对美好期望的意念集中到你的右手上,轻轻地将手放在胸前感受你的心跳,把这份美好放在心上,然后通过击掌的形式分享传递给组内其他同学。
学生放松冥想。
2.巧用卡牌,探寻“理想中的我”。
游戏规则:请每组代表洗牌,小组成员按顺时针的顺序随机抽牌。抽取第一张牌,代表现实中的我,可以通过卡牌给出的信息用5个词语形容“现实中的我”的样子,也可以根据刚才在冥想中的感受,用5个词语形容“现实中的我”。抽取第二张牌,代表“理想中的我”。仔细观察牌面上的画面和每一处细节,细细体会当下的感受,留意心中冒出的每一个想法、话语、感触或画面。同样,用5个词语形容“理想中的我”的样子。
学生分享。
学生1:“现实中的我”乐观,被批评的时候爱顶嘴,“理想中的我”虚心接受妈妈的批评。
学生2:“现实中的我”很暴躁,经常发脾气,有主见,有责任心;“理想中的我”更懂得控制情绪,拥有更多的朋友,对别人更宽容。
设计意图:通过冥想帮助学生进入内心体验状态,让他们沉下心体会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击掌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合作分享的意识,增强成员之间的信任,为分享环节做准备。另外,通过运用卡牌以主观投射的方式呈现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了解内心的真实想法。
三、我能成为“理想中的我”
教师:大家对“现实中的自己”满意吗?在你心中“现在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呢?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完善或者改变它,你会怎么做?
活动规则:将手中的两张卡牌放在相应位置,在“现实中的我”与“理想中的我”中间的空自格子里画出想要的画面,边画边用心体验如何使“现实中的我”变为“理想中的我”。
教师:请仔细观察自己的画,用心捕捉当下心中的“感受”,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学生绘画并分享感悟。
学生1:现实中的我爱顶嘴。妈妈管我的时候,我总是不服气。因为作业的问题,妈妈经常教训我,我总是顶嘴。我画了风车,希望能转转转,让远处的那个我成为“理想中的我”,能虚心接受妈妈的批评,成为一个谦虚、讲道理的人。
学生2:冥想时,我能感受到“现实中的我”是热心的、有礼貌的,会为做一些事情努力。抽到第一张卡牌之后,我又觉得自己是高傲的,有自信的。我希望雷电能击败我心里的那只高傲的怪兽,有同学为我伸出友谊的小手,让我变得谦虚,常常带着微笑。“理想中的我”是谦虚的、乐于助人的、乐观勤奋的。
学生3:“现实中的我”喜欢画画,但是不够自信,也不会积极参加活动。我希望通过努力,可以“雨过天晴”,成为“理想中的我”,有主见、坚强、乐观、敢于接受挑战。
学生4:放松冥想的时候,我看到“现实中的我”爱画画,爱看书,也爱看电视。抽取第一张卡牌,我看到了扭曲的钢琴,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让我学钢琴,我总是顶嘴,不懂得尊敬他们。“理想中的我”是被爸爸妈妈的爱心包围的,是懂得体谅父母,不让父母操心的,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现在的你是什么样的?打开一扇门,看到理想中的自己。在头脑中慢慢浮现你对未来美好的愿景,你期待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看到理想中的自己,深呼吸,仔细观察你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体会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觉,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把这份对美好期望的意念集中到你的右手上,輕轻地将手放在胸前感受你的心跳,把这份美好放在心上,然后通过击掌的形式分享传递给组内其他同学。
学生放松冥想。
2.巧用卡牌,探寻“理想中的我”。
游戏规则:请每组代表洗牌,小组成员按顺时针的顺序随机抽牌。抽取第一张牌,代表现实中的我,可以通过卡牌给出的信息用5个词语形容“现实中的我”的样子,也可以根据刚才在冥想中的感受,用5个词语形容“现实中的我”。抽取第二张牌,代表“理想中的我”。仔细观察牌面上的画面和每一处细节,细细体会当下的感受,留意心中冒出的每一个想法、话语、感触或画面。同样,用5个词语形容“理想中的我”的样子。
学生分享。
学生1:“现实中的我”乐观,被批评的时候爱顶嘴,“理想中的我”虚心接受妈妈的批评。
学生2:“现实中的我”很暴躁,经常发脾气,有主见,有责任心;“理想中的我”更懂得控制情绪,拥有更多的朋友,對别人更宽容。
设计意图:通过冥想帮助学生进入内心体验状态,让他们沉下心体会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击掌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合作分享的意识,增强成员之间的信任,为分享环节做准备。另外,通过运用卡牌以主观投射的方式呈现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了解内心的真实想法。
三、我能成为“理想中的我”
教师:大家对“现实中的自己”满意吗?在你心中“现在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呢?如果我们有机会去完善或者改变它,你会怎么做?
活动规则:将手中的两张卡牌放在相应位置,在“现实中的我”与“理想中的我”中间的空自格子里画出想要的画面,边画边用心体验如何使“现实中的我”变为“理想中的我”。
教师:请仔细观察自己的画,用心捕捉当下心中的“感受”,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学生绘画并分享感悟。
学生1:现实中的我爱顶嘴。妈妈管我的时候,我总是不服气。因为作业的问题,妈妈经常教训我,我总是顶嘴。我画了风车,希望能转转转,让远处的那个我成为“理想中的我”,能虚心接受妈妈的批评,成为一个谦虚、讲道理的人。
学生2:冥想时,我能感受到“现实中的我”是热心的、有礼貌的,会为做一些事情努力。抽到第一张卡牌之后,我又觉得自己是高傲的,有自信的。我希望雷电能击败我心里的那只高傲的怪兽,有同学为我伸出友谊的小手,让我变得谦虚,常常带着微笑。“理想中的我”是谦虚的、乐于助人的、乐观勤奋的。
学生3:“现实中的我”喜欢画画,但是不够自信,也不会积极参加活动。我希望通过努力,可以“雨过天晴”,成为“理想中的我”,有主见、坚强、乐观、敢于接受挑战。
学生4:放松冥想的时候,我看到“现实中的我”爱画画,爱看书,也爱看电视。抽取第一张卡牌,我看到了扭曲的钢琴,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让我学钢琴,我总是顶嘴,不懂得尊敬他们。“理想中的我”是被爸爸妈妈的爱心包围的,是懂得体谅父母,不让父母操心的,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我还希望能为家里做一些贡献。我目前能做出的努力是更勤奋地学习,认真完成每一天的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卡牌与绘画的结合,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现实中的我”与“理想中的我”存在的差距。同时,帮助学生明自要达到“理想中的我”需要付出努力,并能明晰努力的方向。
四、总结与提升
教师:很欣慰你们在课上的开放、倾听和分享,为你们喝彩。如何完善自己成为“理想中的我”,不仅需要想法做奠基石,还需要行动上的努力,相信我们都能成为“理想中的我”。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为课堂中学生产生的情感做延伸,让学生为成为“理想中的我”更加坚定、自信地付出努力。
【教学反思】
卡牌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投射测试T-具,因其使用方式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适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T作中应用。本课以心愿卡牌为主要T具,帮助学生探索内心的世界,认识“理想中的我”。
本课将放松冥想融入课堂,帮助学生进入到内心体验状态,沉下心来体会内心感受;通过击掌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合作分享的意识,增强成员之间的信任,为分享环节做准备;通过卡牌与绘画的结合,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现实我”与“理想我”存在着差距,同时感受到,让自己达到“理想中的我”需要付出努力,并能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
【课堂点评】
由于每个学生的内心状态及自我概念不同,投射在相同图案上所反映出的自我和解读也不尽相同。卡牌的使用,不仅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自我概念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为“理想中的我”主题内容的深入探讨提供多种思路和角度,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作用。
作为一种投射测验,卡牌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发现成长潜能、设计活动内容。如,在挖掘“理想中的我”环节中,教师巧用卡牌作为媒介,投射出学生心中关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具象认知。同时,卡牌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依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心理课应强调活动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卡牌在团体中的应用同样如此。卡牌的图卡可以体现内在心理主题,图画能够刺激人的右脑,引发直觉与情感,从而使内在情绪与心中的渴望被激发出来。在本课中,通过卡牌与绘画的结合,帮助学生找准“现实中的我”与“理想中的我”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引导学生找到实现“理想中的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另外,如果单从“我眼中的我”来了解“现实中的我”难免存在认知上的盲区,建议运用卡牌关注“他人眼中的我”作为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的补充依据,即借助卡牌让同伴用5个词语形容自己。了解“他人眼中的我”,便于学生更加客观、正确地认识“现实中的我”,也为更好地实现“理想中的我”助力。
(点评嘉宾:苏巧妙,福建省厦门市高林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厦门市小学心理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