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导师制”的施导策略与思考探问

2019-09-10莫霓虹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高中生

一、路径探寻:“高中生导师制”的引入背景和推行价值

导师制是一种在师生之间建立导学关系,由导师全面负责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教育教学制度。它最初产生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之后被不断学习和推广,到了21世纪,导师制已成为与学分制、班建制并列的三大教育模式之一。但在中国,导师制长期以来只是高校的“标配”,很少运用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导师制有符合教育基本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优化培养效果等独特优势,在20世纪末,我国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高中开始借鉴并引入导师制。

我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摸索并施行导师制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由于初高中之间的巨大落差,很多学生渴望在学业、心理、生涯、品德和生活等方面接受对应辅导。而班主任既兼班级管理,又要担任相应的课程教学,受时间和精力所限,无法面对全体学生开展细致的工作。如此一来,即便班主任怀有满腔热情,也难以把智育和德育工作举措逐一落实。正因为如此,一些学生无法得到对应的指导,在迷惘和匆忙中度过高中这一关键时期,无法调动起学习生活的热情,更无法充分发掘内在潜力,甚至因为各种原因失去成长的最佳机会,颇令人痛心。偶然间,我读到“教育论坛”上南京一中“高中生导师制”的教育实践,也了解到佛山石门中学“导师小组”的实施模式,似乎在不经意间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高中教育的新视野。

适逢我校倡导“全人教育”“全员育人”,作为高中班主任,我决定主动改变教育管理思路,构建起更适合学生发展的“班级导师制”教育模式。而“高中生导师制”在我班施行后,的确如同一个磁力场,把所有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吸引到其中。导师们和班主任一起,增强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想办法、出主意,倾听学生的需求,对他们做出精准的帮助和科学的回应。同时,由班主任牵头,导师们齐心协力对活动开展中不同方面的情况进行交流、反馈和评价,最大限度地完善策略和措施,尽我们所能帮助和扶持学生。有了导师之后,学生普遍感觉被关注的程度提高了,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诉求都能得到更快、更有效的解决。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也有了明显的提升。数据跟踪也可以看出,有效施行了导师制的班级,教学成绩相对于没有施行导师制的班级,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一切足以证明,“高中生导师制”从大学移植到高中,同样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二、策略实施:“高中生导师制”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效果

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将学生分为小组,配备任教导师、家长导师及学生导师,用以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和需求。其具体架构及分工如下图:

这样的一种组织构架该如何运作?它的实施效果又如何呢?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概述:

1.任课教师合作,既教学又辅导

基于“整体、合作、优化”的教育理念,我们诚邀班级任课教师加入管理群,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多种方式,协同班主任进行智育、德育多方面的实际工作。尤其是新课程实行后,高中生可跨班级选课,任课导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意义便更为明显。除常规的统一教育管理外,我们还通过学生的情况分析,请任课教师进行对应性施导。例如,学生小洋,英语成绩特别突出,每次都在年级前几名,在数学上却因接连遇挫而丧失学习信心,甚至放弃学习装病,让人很是头疼。一开始我把他编入数学老师的组,他不太愿意,强烈要求到热爱的英语组去。得知详情后,我先让英语老师与他权衡分析,在教师们的热情关爱和合力引领下,小洋被老师们的中肯与真诚所打动,接受“增强进步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等建议,并乐意留在数学组,也自觉抽出时间对弱势学科进行弥补。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帮扶下,小洋的学习情况和精神面貌明显好转,在学习心态及纪律性等方面进步很大。案例反馈的策略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对于偏科而丧失信心的孩子,不妨利用其喜欢的老师及学科,从情感上予以触动,再设法融合优势和弱差科目的导师力量,在情感和学习双方面展开教育和疏导,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心理认同,在学业上趋于主观制衡方向。我们相信,这种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辅导的工作方式,有助于化解孩子存在的个体性困难,帮助他们在行为习惯和学业状况上实现自我矫正。

2.家长导师助力,既润心又融情

为了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的目标,我们将家长也纳入导师之列,给学生支持和鼓励,用灵活的方式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心理各方面的困难。其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例如,我制定家长导师实施卡,同时结合学校的家长积分学堂,通过家长会、家长沙龙、班级微信群、QQ群等方式发放,激活家长的意识,使他们从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对子女给予实质性的关怀和帮助。即便是在外地工作的,我们也敦促家长采取电话、QQ、微信多种方式跟进帮扶。同时也欢迎家长来校体验学生的学习,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激活家校合作新模式。以班上的小新为例,家长导师制施行以后,孩子感觉离异的母亲如同还在身边,对父亲重组的家庭也能够平和地看待,内心的疑难问题和怨愤情绪逐步得到化解。加上班主任及时排忧解难,帮助孩子调整心态,他开始懂得对人生做出合理规划,转化情况非常不错。作为班主任,我跟进把控情况,定期收集得体的做法和教育案例,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网络相册”,记录家校合力教育带来的成长,印证家长导师对孩子人生价值的引导。

3.学生导师相伴,既引领又互促

高中生對友谊特别看重,增设学生导师,其实学生导师就是学生的小讲师团。每个班都会有一些学习思维好、习惯优、情商高、心理身体素质好的孩子,他们或总分优或单科好,这些孩子往往能起到伙伴引领、友情带动的作用,把班内的近10名孩子集中起来组成导师(小讲师)团队,每周定期对学科中中高难度的题进行讲解,讲清答案的生成过程,对孩子的学业和思想进行“多对一”或“一对一”的到位帮扶。当然,也可以根据学科情况和性格特点,和学生民主商议,重新划分学习小组,实现互补共进;鼓励孩子之间形成师友关系,在学习和活动中,成为彼此之间的依靠与动力。

三、理性反思:“高中生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和困惑

“高中生导师制”既顺应新一轮课改需要,又最大限度地将集体化管理和个别化指导融会贯通,使“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理念根植于班级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日益明显的效果,让人内心十分欣慰。但收获的背后,我们也碰到了不少的问题,产生了不少的困惑,发现了一些值得继续探究的命题。

1.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合理搭配师生,又不至于给导师带来过重的负担

我们知道,导师制之所以在大学研究生阶段才成为“标配”,而在高中不易推行,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高中师资力量有限,教师数量、师生比例跟大学不可同日而语。大学一个导师一般只带几个研究生,可以全面关注、精雕细琢,而在高中,一个老师往往要带2—5个甚至更多的教学班,如果实行导师制,意味着每个导师至少要带十几、二十几个学生,在升学压力巨大、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导师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抽出充裕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如何在不明显增加导师工作量的情况下取得最佳指导效果,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命题。

2.导师制施行后,如何科学地处理好实施导师制后形成的几对关系

施導和教学的关系、导师和班主任的关系、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对导师尤其是班主任来说,也是个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3.如何调动家长导师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合力

从近期研讨和记录分析来看,任课导师部分的实施情况比较良好,但家长导师的工作情况不够理想。部分家长对此不够理解,热情不高,投入不够,使得家长导师未能发挥出全部的价值与作用。

4.如何评价老师们在导师制中做出的贡献并给予合理的评价或奖励

导师们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往往付出很多的心血,但又很难进行量化。比如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帮学生重新树立信心、解决学生情感困惑等,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这些付出是隐形的,很难直接体现在教学成绩上。那么导师们的付出该如何衡量、如何评价、如何奖励?这牵涉到我们的教师评价体系和绩效工资计算体系,非常复杂。

总之,“高中生导师制”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不难看出,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行走在新教育时代的路途上。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完善高中教育模式,用以迎接新高考改革带来的系列考验。借助“高中生导师制”,我们吸引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其中,将三方力量聚合,以自然实在的方式,落实“全员育人”“过程育人”的创新理念,形成教育合力,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高中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在这里把自己的一些收获和困惑写出来,就是希望抛砖引玉,借此和所有实施过“高中生导师制”或对此有兴趣的教育界同仁一起探讨交流,共同进步,不断提高“高中生导师制”的育人效果。

莫霓虹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真光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优秀班主任,广州市第三批骨干教师,广州市高中语文教坛新秀,广州市荔湾区十佳青年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高中生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