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随考潜入题树人养品润无声
2019-09-10毛经文
毛经文
2019高考全国文综1卷历史题,平稳中清新、平和中灵动。每一道试题都立足于立德树人,以明知识之模糊、补教材之阙遗、扬史学之善美为命制路径,厚植与筑牢家国情怀之精神底座,道道充满正能量,题题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和养育价值,强烈彰显“资治育人”的导向作用。本文以第25题为“麻雀”进行全息式剖析。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一、走正道:拓展方能补阙遗
高考历史试题不但要完成“选才”的任务,同样要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但由于历史教材篇幅的限制和采用史學新成果的相对滞后,它所呈现的历史知识基本上都是片断式的。因此,通过高考试题适当补充与拓展教材上的历史知识,不仅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与不确之弊。还能让历史在应试中,打破思维定势、打动人心,与考生形成共鸣式心灵对话。
第25题涉及汉武帝,教材对他的叙述比较简略,正是基于教材的不足与空白,高考试题在此处便有了进一步发挥的空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皇帝之一,他开创了西汉王朝的鼎盛繁荣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第一个发展高峰期。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外事四夷,内兴功利”[1]。高中历史教材只讲了其中的小部分。政治上建中朝、置刺史、设司隶校尉、行推恩令、察举选才。经济上盐铁官营、改革币制、颁布“算缗”“告缗”令、“均输”“平准”、移民屯田、行代田法等。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年号、兴太学。于外从无为到有为,并朝鲜、吞百越、征大宛、破匈奴、开丝路,等等。大树皇权之威,维护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在积极大为中,不但把文景之治累积的社会财富几乎消耗殆尽,还让帝国财政处于崩溃边缘。如何解决财政危机成为当务之急。而此时,一些富商大贾占有大量财富,生活奢华无度,不但“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2],而且趁火打动,大发国难财。为解决财政危机,汉武帝祭出上述组合拳,征富济国、打击商人、稳定物价、增加财税收入。颁行白鹿皮币与白金三品,仅是汉武帝整顿经济组合拳中的“一拳”而已,这一拳也只打了大约五年时间。不但缓解了国家财政困难,同时也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箭双雕。对于考生而言,白鹿皮币与白金三品都是教材的盲点与冷点,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一盲点的关注与拓展,让冷点一跃成为热点,这也是未来高考命题始终追寻的正道。
二、行主道:探寻因果彰美善
由于篇幅的限制,即便是必备历史知识,教材也无法理清其来龙去脉与前因后果,很难对错综复杂与博大精深的历史做出科学全面、清晰准确地叙述和评价,有些甚至模糊不清。当高考试题立足于必备知识之上明历史之模糊时,试题的养育价值与教育意义就会呈现出倍增效应,富养学生核心素养才会有更多机会落地生根。
白鹿皮币,历史教材上完全没有涉及,高考试题通过运用新材料、构建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形成新观点的策略,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必备历史知识的拓展,从而丰富学生历史知识,达到富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于白鹿皮币,有四个方面要明历史知识之模糊:一是为什么是鹿皮,而不是其它动物皮?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西汉时,老百姓没有资格养鹿,养鹿是犯法的。只有天子与王侯贵族的狩猎园或花园才可以养鹿,主要是供天子和贵族休闲狩猎时用,养鹿的数量多了和时间久了,鹿群在繁衍过程中,发生了遗传变异现象,出现了罕见的珍稀白鹿。而且可遇不可求,无法人为仿制,用白鹿皮作币材十分合适。其二,珍贵稀少的白鹿被皇上定义祥瑞之物,《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3]
二是鹿皮为何要白色的?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白色是汉朝的国色,以白色为尊,而白色属五行金,如同秦朝尚黑一样。中国古代每个朝代与五行是息息相关的,都有相应的五行属性,朝代的兴衰,也是五行的相生相克与兴衰。嬴秦灭周是木克土之应,“秦”字下有“禾”是属木;嬴字属水,姬娼之娼字属火,以水克火。后刘邦建立西汉,五行属金。虽然“汉”字属水(水水相得益彰,故汉多承秦制),但“刘”字,繁写有个“金”字属金,金可克木,所以刘邦平秦灭楚(木)。第二,哪里能买到白色的鹿皮?物以稀为贵,白色鹿皮十分珍稀,价格昂贵。《史记·平准书》载:“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4]关键是这种白鹿皮,只有皇家才能买,是朝廷独家发售的,数量有限,且严禁私造。宗室诸侯们要觐见皇帝,就必须要花四十万钱向朝廷的造币机构购买,然后用皮币包裹礼物一起进献给皇帝。在汉代,有一个传统礼仪,规定每逢重大节日,宗室与王侯等都要进献玉璧,玉璧之下有一个皮垫包裹,以示恭敬。外包装可以是毛皮制品,也可以是帛、丝制品,甚至其它亦可,没有严格的统一规定。但汉武帝却统一规定:皇室宗亲和诸侯朝觐皇帝呈送礼物时,要用白鹿皮包裹玉璧。只有这样,才符合朝廷规制和皇上要求。如此一来,进贡者必须花四十万钱重金购买白鹿皮币包裹价值几千元的玉璧才算有诚意向皇上表达敬意和忠心。《史记·平准书》记载:“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5]
三是白鹿皮包装皮真的值40万钱吗?40万钱,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究竟价值几何?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6]有封地的人享受租税,即受封千户的诸侯,按每年每户缴纳200钱计算,年租税总收入是20万钱,一张白鹿皮相当于千户侯两年食邑的总租税收入。放在文景时期,如果30-35钱可卖一石谷的话,可折算谷物约150万斤。
四是宗室与王侯愿意购买吗?强买白鹿皮幣的明火执杖,让宗室与王侯们怨声载道,推行过程阻力巨大,汉武帝问询于主管财政经济的大司农颜异:“今王侯朝贺以苍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7]后来有人举报颜异有异议,张汤审理此案:“(颜)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张)汤奏异当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8]张汤认为颜异嘴上虽然没说,却心怀不满,暗中发泄,罪该死。“腹诽”一词便由此而来。
汉武帝时期强制发行的白鹿皮币,对打击诸侯王、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来,白鹿皮币大约推行了五年,后因流通不广而取消。因此,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但可以看作是中国纸币的前驱与滥觞,其出现是汉武帝在国家财政十分困难情况下的应急之举,主要目的是在敛财基础上为国家裕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解国家经济困难。
三、施王道:育能养品助成长
反复研品以第25题为代表的高考1卷历史题,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历史试题的主要功能不但要承担人才的分层与选拔的任务,同时还要发挥其不可或缺的育能养品作用。能力可以分大小,但通过考试进行毓德养品却没有高低大小之分,把题做对受教育、把题做错也同样受教育,正如杨宁一教授所说的“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再教育的过程”。因此,扬史学之善美、涵养学生成长已成高考试题之王道。
第一,家国情怀是高考试题“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圭臬。
无论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还是高考试题与应试,家国情怀是落实家国情怀、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圭臬。家国情怀是养育人的精神食粮,以滋养学生成长为主要目的。具体落实到中学历史教育与应试中,就是利用历史学科把学生养育成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今年高考历史试题从家国情怀的养育内容上来说,有三个方面的主体内容:一是必备历史知识和对它的拓展与深化,重在国之情怀。如第24题“王位继承方式变化”题、第29题“革命”一词变化题、第30题“阐释中国革命性质”题、第31题“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题、第41题第2问、第42题小论文题、第45题改革史题等。
二是以地方史(如省区史、地市史、县史、乡镇史或市辖区级史、村组史或居委会史、个人史等)特别是家庭史为重点内容,重在家之修齐。如第24题“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题,既是国史题,也可以看作是家庭史题、第26题“荆楚民间”拔河地方史题、第27题“东昌府”地方史题、第28题“川沙县”地方史题、第47题“刘源张、李四光”个人史题等。
三是去别人家那里看看、学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注他国他人之国史、地方史、家庭史,以资丰富和平行反哺家国情怀之养育内容。如第32、33、34、35题,均是他人国史题,第41题第1问中美英日四国钢铁产量变化表,第46题战争和平题等。
第二,流水的史实,铁打的滋养;换汤换药不换碗。
在每年高考试题中,考查具体的历史知识是不同的,但无论“流水”的历史细节怎么变换,“铁打”的必备历史知识(即主干知识)与对考生的滋养却永恒不变。一些方法、情境、情感、思维、思想、家国情怀、价值观、社会史、学术研究新的动态与新成果等,依然是今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与依托。如宗法制、汉武帝的中央集权措施、唐朝的时代特征、明朝的经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一五计划建设、雅典民主制、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现代艺术等。变的是历史细节,不变的是素养滋润。
第三,历史教育与高考试题既要养才子,更要养君子。
历史教育应该从培养精英人才走向滋养所有人的人生,为所有人服务,育人比育才更加重要。才重“三力”: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它的标准是成功、成绩、成就。人重“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的标准是自由、幸福、快乐。因此,当代历史教育的重点逻辑是以人生幸福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才卓越为标准,人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才重要。当历史学科主要用于养育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时,高考试题则不能置身局外,它同样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在学生人生的关键节点上滋养他们的未来。
今年的高考试题正是从这一点上进一步帮助学生去完成从小爱到大爱的嬗变。整套试题都在滋养学生要先学会爱自己(珍爱生命、养育必备品格),只有在学会爱自己的基础上才能爱家、爱家乡、爱国家、爱社会主义制度、爱天下、爱世界,并助推学生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四种角色:做一个身心健康的自然人,做一个人品高尚、三观正确的社会人,做一个“对自己国家持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9]的国家人,做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世界胸怀、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和谐相处并珍爱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了解世界发展趋势、理解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世界人。因此,今年的试题在既养才子又养君子上下足了功夫。试题立足于立德树人,以“拓展方能补阙遗、探寻因果彰美善、育能养品助成长”为命制路径,厚植与筑牢家国情怀之精神底座,行主道、走正道、施王道,道道充满正能量,题题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和养育价值,彰显了“资治育人”的正向作用。
【注释】
[1] 班固:《汉书》卷42上《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7页。
[2] [4][5] [7] [8]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5、1426、1426、1433、1433-1434页。
[3] 司马迁:《史记》卷12《孝武本纪》,第457页。
[6] 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72页。
[9]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