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的教育价值
2019-09-10巢洪政
摘要:深化我国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改革,应理性认识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的教育价值。经典的学习理论、我国的社会现实需要、知识学习过程的规律和教学策略选择、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论述等诸多理论与实践的经验,都肯定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明确这样的结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育改革;学习方式;有意义接受学习
在21世纪初进行的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些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对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存在明显的认识误区,片面地将我国中小学生普遍采用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称为“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进而将其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发现学习方式对立起来,提出了“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改亮点”的论断。时至今日,仍然有少部分专家认为要继续“深化和推进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的课堂教学改革”,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本身就是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因此,如果我们在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无视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中小学生主要学习方式的科学结论,就会使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继续步入低效的误区,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就无法回应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主要理由如下。
一、经典学习理论明确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地位
所谓的“以导为主”的课堂教学,通常也被称为“以导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质就是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特征的“教师主导”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通常也被称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质就是以发现学习为主的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它们各自的学习心理理论依据主要是与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关的原理。
根据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按照教师、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同,我们可以将学习方式划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不要任何发现,只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教学主要内容加以内化,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派作他用;而正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能够快速、高效地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系统的知识技能,却往往被人们误认为是“填鸭式”“灌输式”和“满堂灌”的应试教育特征,这是有失公正的评价。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这也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科技人才十分必要。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与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利弊,它们分别适合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一般的结论是学生的学习应该以接受学习(尤其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以发现学习为辅。早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各自特性上优劣的对比分析,“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意义接受学习,尤其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这样的结论正是认真研究了西方20世纪前期“进步教育”和“新教育”运动的教育改革失败的教训后得出的。学习方式并无优劣之分,正是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帮助我国的教育高效地迅速普及了义务教育;学习成功的关键是看新知识与旧知识是否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的联系。而且学习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较难转变;即使是采用发现学习之后,还是要将学生先前发现的知识纳入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舆论界出现的轻视、贬低甚至丑化接受学习作用的舆论,是新课改指导理论中的误区;学校之所以称其为学校,就是因为存在着“有意义接受学习”。我国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进行优化和丰富,但不需要也不可能进行根本性的转变或变革。我们不能看到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便认为他们就是在機械地被动地学习,因为运用现代化的先进仪器的研究说明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存在着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国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般要从高中开始,直到大学才逐步完成,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想做到转变或者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困难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此看来,让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的观点就显得有些多余和空洞了。因此,当今我国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应该是“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导,注意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探究学习方式。”
再打个比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就犹如汽车分别在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行使的情景,高速公路能够使汽车高速行驶并很快地到达终点,但坐在车上的人对沿路的风景却看得不够仔细;而普通公路上汽车里的人能够看清楚沿路的风景,却只能慢慢地前行。我国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与之相对应的是“以导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单一、被适应、强制”的地位,实质并不是这样,当然,我们不能排除确有少部分这样的情况存在。
如此看来,所谓的“深化和推进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改革建议,是缺乏学习理论的依据支持的。经典学习理论早就充分肯定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二、社会现实对教学的需要偏向于“有意义接受学习”
当前,每个教育人都不能否认和回避的事实是:在我国的社会现实中,中考、高考仍然具有其重要性,在面广量大的人才选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于是,我们的教育是不可能远离这样的现实行改革之事的;那种想明显远离社会现实而进行的纸上谈兵式的教育改革,肯定是要失败的。因此,理性的做法,我们只有在面对现实社会的需求下,进行适当逐步的调整。于是,社会需要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的高效教学,我们的课堂就必然会选择接受学习方式为主导的教学。况且,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不应该一味地否定接受学习方式。“以导为主”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准确完整的首次感知,能够牢固掌握知识,这正是能够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是帮助学生取得满意成绩的主要途径,我们不应一味地排斥。
笔者认为,充分发挥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的作用至今仍然十分重要和必要。2014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文件《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教师与学生间确立的强有力关系是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对几乎全部学生,尤其是尚未掌握思考和学习方法的学生而言,教师责任是无法取代的。如果说个人发展的继续必须以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为前提,那么这种能力只有在向一位或数位教师求学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因此,“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自己的想象,在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即基本形成。在此阶段,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我们在使用“以导为主”的课堂教学时,需要注意教师“教”的质量,防止出现错误的教、过度的教和片面的教、作秀的教。有的老师在教学小学低年级数学简单的除法问题时,让学生记住“大的数除以小的数”这样的结论,就是属于错误的教,如此之教只是让学生短期内获得高分,但是给学生后续的学习带来危害。有的老师当学生对长时间的学习已经毫无兴趣、对大量的讲解枯燥无味时,仍然不顾一切,照样在教;或者是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和答案,但是教师只是让学生记住或模仿一种方法,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一种错误的结论,这样的教无疑是在禁锢学生的思维,是需要我们的课堂教学尽量避免的。还有少部分名师,花上大量的精力和物力磨出一节“好课”,其他老师却无法效仿,这样的“作秀”的教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上述这些只能叫作“接受学习”而非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值得提倡。
三、知识学习过程和教学规律要求必然经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
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不仅有新知识的学习,而是包括知识的习得、巩固和运用三个主要阶段。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在知识的习得阶段和对于知识应用阶段的一些未知的内容,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以学为主”的探究学习课堂的缺陷是学习的效率较差,太费时,学习的知识比较零碎,课堂难以控制;如果长期大量使用的话,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产生两极分化,学习的内容过于肤浅,进一步导致教学质量明显滑坡。所以,学习活动的三个不同阶段都存在着大量的接受学习,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不是高效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唯一和必然选择。一些所谓的研究强调探究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好方法,是没有根据的说法。教学中如果仅放任学生的探究而不进行必要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精确细致的讲解,学生是难以进行深度学习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导为主”的教学模式。
更进一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时,为求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取向,而非特别限定的某种教学方法”。“近年来教育心理学上流行的有关教学策略的两种取向:其一为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其二为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就是分别对应“以导为主”和“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师主导的教学策略,其主要步骤包括“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明确地讲解教材内容、辅导学生及时做作业、从回馈中做错误校正、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这两种教学策略取向各有优点:“在教师主导取向的教学策略之下学习的学生,一般在学科测验结果上得到较高的分数;而在学生自学取向的教学策略下学习的学生,则在抽象思考、解决问题、创造能力、人际关系、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均有较为优异的表现”。而且,“教数学与自然科学时,较适于教师主导取向,原因是此种科目内容有系统性,而且答案肯定,学习是宜于按部就班”。即使是文科类知识的学习早期,也是需要接受学习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较适于教师主导策略教他们学习基础知识。”
基于以上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论断,分析我国目前教育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中考、高考只能进行改革而不能废除,激烈的考试分数竞争下有时一分的差距就会改变人一生的命运,这样的情况下要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显然是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在高中甚至是大学也是十分需要的,探究学习只能是我国学生学习方式的补充,如果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放弃“以导为主”的教学策略,结果会非常糟糕。这些教育科学原理应该是教育决策者和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应该清楚认识的。
四、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有些课堂教学,简单模仿和强调西方的某些存在问题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普遍推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和“做中学”等“以学为主”的发现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进行了“满堂乱”“满堂探”的“放羊式”改革,并没有取得好的教学改革效果,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比以前更差,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更大,总体的教学质量滑坡明显,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存在这样的问题,主要源于我国基础教育界对课堂教学的有关学习和教学理论的认识不全面有关。所以,如果现在我们仍然一味地强调课堂教学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势必会违背有关学习理论的科学结论,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设高效课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我们让小学第一学段的学生就采用“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那么势必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教学的纪律混乱,学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明显差异,如此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会错过了学生发展的关键期,给学生后继的学习留下无可挽回的后遗症。
在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时,除了需要充分考虑学科性质等因素外,还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内容的特点等因素。如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主要采用“以导为主”的课堂教学,对于高中和大学生来说,可以较多地采用“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对于新知学习中难度比较大的内容,可以采用“以导为主”的课堂教学,对于新知学习中的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采用“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另外,对于无安全隐患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反之则不妥。在校学生是“以导为主”的教学策略,踏上社会后的公民尤其是某个领域的科学家就主要是“以学为主”的探究学习策略。而且,人还有终身接受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问题。当然,课堂教学还应该兼顾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和创造。总体来说,我国学校是注重采用“以导为主”的课堂教学的,我们确实需要不断借鉴和学习西方课堂教学中好的做法,但不需要全盘改变我们所坚持的“以导为主”的课堂教学特色,因为,这一点也是东方教育的特征之一。这样的结论已经被新课改的教学實践再次证实,也必将继续为我国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所接受和运用。
五、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重新凸显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价值
由于人们存在着对课堂教学认识上的误区,将学生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误认为是机械的被动的学习,一线教师不敢“教书育人”,一段时间内甚至到了谈“教”色变的地步,造成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效率一定程度上的下降,教学质量不够稳定。所以,在重新确立了科学的学习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教育部修订了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说法。
例如,现行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重新肯定了接受学习的作用,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这里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学习方式,正是有意义接受式教学了。而且,在该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进一步明确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等方式。”这里说得更加直接、清楚和明白了。因此,将“有意义接受学习方式”称为是“灌输式”或“填鸭式”“满堂灌”应试教育,这几乎就是不具备基本的学习论知识的教育谣言。因为这样的结论忽略了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总体上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的基本事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在后面的“教学建议”中,更是明确说明:“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课标开始的“课程基本理念”中,也只是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注意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但语文学习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和记忆的,因此“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必要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对此的形象说明。
对于课程标准这样的修改,有些老师误认为这是教学改革在倒退,其实不然,应该理解为教学改革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学习原理的本来面目,使我国的教学改革迈开更为坚实的步伐,这一点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关注的。
2019年初,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今年要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打造高效课堂”,并进一步提出“在全社会重振师道尊严”。他的这些讲话,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高度重视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如果我们至今仍然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将“有意义接收学习”和“发现学习”对立起来,无视新课标对此问题的修正,还是在片面地否定我国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这样的课堂改革对学生学好知识、打造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等许多方面,都不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在不同的“教”与“学”的阶段,学生应该在“以导为主”的教师主导的教学策略引领的高效课堂条件下,进行高效学习,充分利用和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专心致志地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的创新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办好对孩子一生成长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孟圣.意义接受学习中教师角色特征的转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熊士荣,徐进.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比较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2).
[5]张忠华.论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教学方式的统一[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3).
[6]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陈宝生.落实,落实,再落实——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9(Z1).
[9]巢洪政.“现代教育”之辨[J].辽宁教育,2019(7)(下半月).
(責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