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敲响警钟”的书
2019-09-10
新长征 2019年10期
1949年3月23日,吃过早饭后,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准备起程向北平进发。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机关大院里站满了激动的人群。此时,毛泽东却仍安坐在那张半旧的躺椅上看书。在秘书叶子龙的催促下,毛泽东站起身,不舍地将手中的《甲申三百年祭》交给叶子龙,“这本书你带上吧”。
毛泽东酷爱读书,终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他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1948年5月27日,毛泽东来到了西柏坡,此时虽战事不断,但生活相对和平。毛泽东经常坐在办公桌前读书学习和思考。他深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要借鉴历史经验,方能少走弯路、错路。
进京前夕,他反复阅读郭沫若在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他把共产党走过的道路,同李自成做了一个比较。李自成金戈铁马、疆场血战16年,于1644年进了北京,305年之后,共产党走过了28年的艰苦历程,率领队伍也要进驻同一座都城。面对这些相似之处,毛泽东和党中央异常警醒。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印发了《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全党上下学习此书。毛泽东在前言中指出:“我们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須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这是向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敲响的警钟,也是向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