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有人黯然离场,有人迎难而上

2019-09-10梁霜

党员生活·中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永胜杂货铺评书

梁霜

日前,四川省文化旅游厅官网公布了第一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名单,蜀绣、酿酒、扬琴等近百种传统艺术位列其中。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鲜见声影的传统文化,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与自身的创新努力下,或将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巅峰:曾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幸运儿

在成都市大邑县的顺兴路街上,有一间普通的杂货铺。老板姓刘,今年67岁。这是守着这间小铺的第8年,而在这之前,老刘还有另一个身份——评书演员。

“以前他在这里也算是个一提起来谁都知道的人,可如今谁还听评书呢。

“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说的就是评书表演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说评书一要口齿清晰,二要语重声沉,老刘早就深谙于心,不说评书好多年,可基本功他不敢忘。

55年前,12岁的老刘因为声音条件好入了评书这一行。“那时候,能去学评书的人都不简单,周围人都羡慕,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注定大富大贵。可谁又能想到如今,我擁有的只是这间杂货铺。”

拐点:难以逆转的落势

命运的拐点在哪里?

老刘说,是收音机的普及。“人人都去听收音机了,谁来现场听我讲呢?”

他觉得是科技堵住了传统技艺的活路,那些未能跟上节奏的传统技法,在时代的车轮面前不得不面临生存危机,与其说是科技甩开文化,不如说是人类本身的更新迭代所致。

以蜀锦织造为例,20世纪80年代末,蜀锦被面还是时兴物件。 巅峰时期,蜀锦厂的员工曾达2000多人,但是到90年代初就不行了。

在传统技艺行里,主要还是依靠师徒制来传承延续,然而对于从事蜀锦织造30多年的贺斌而言,留住徒弟这件事,大概不会比蜀锦保护更容易。

蜀锦织造在过去有分工,通常一人只会其中部分织造工艺。这样“部分传承”的弊端在于,很容易“人走技亡”。为此,贺斌不断向老艺人学习,逐渐掌握了传统蜀锦手工织造技艺的全套技能,成为在这一代唯一一位“全能”蜀锦织造传承人,真正承担起传承的角色。

然而,他的学生却是来一批走一批,贺斌说,很多人坚持不下去,便离开了。如今精通全套手工蜀锦织造技艺的,依旧还是他一人。

借势:遇难而上的生机

如今,不少非遗文化正是借助网络力量才得以焕发生机。 数据显示,平均每3秒就有1条非遗视频产生并被传播,目前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就已涵盖了1214项。秦腔、秧歌、唢呐、核雕等民族文化在短视频平台收获无数赞的同时,也让它们最精彩的部分还原了出来,进入年轻人的视野。

“尽管如此,也并非所有非遗文化都能适应当前人们的需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曹永胜表示,许多传统技艺正面临无处可用、无人传承的绝境。“这时候,我们只有抢救性记录,用图、文、视频等介质详细保存下来。在大家都没有传承的时候,我们至少要保存它的技艺。”

曹永胜说,现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手艺、设计要跟生活结合,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非遗文化生存之路仍然前路漫漫,道阻且长。

摘自《廉政瞭望》

猜你喜欢

永胜杂货铺评书
星环上的杂货铺(下)
星环上的杂货铺(中)
星环上的杂货铺(上)
陈永胜 谋男郎 高起点
一种两级双吸管道输油泵
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在渝举办系列活动
扶贫的“正确打开方式”
To Be Continued
微型杂货铺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