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来实现美好生活
2019-09-10韩秋颖
韩秋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关键词,也是一个主题词。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明确了新时代下,我们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首提“美好生活”概念,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初表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系上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内涵。“美好”是生活的前提,当生活在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条件下,其质量水平有所提高,每一天都令人向往,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美好的。
美好生活具有历史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由人的客观实际生活状态决定的,究其根本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我们可以给美好生活赋予一定的个人理想色彩,但绝对不可以脱离实际,使美好生活缺乏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否则美好生活仅止于想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定义是不同的,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小农生活就是美好,改革开放初期,万元户是富裕人家的标志,成为时代特有的难得荣耀。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这种美好生活的追求基于全面小康式的生活,并在此之上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
美好生活具有具体性。人的需要按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依次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极其令人兴奋的人世间的事情是,当个人取得内在的自由时,他就会选择这一形成过程作为美好的生活。”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各有不同,所以不同主体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也相应的各有不同,存在一定的具体性。美好生活的具体性就要求我们尊重人民多元化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质上,党的十九大对社会结构发展形式的定位具有重大意义,我们会发现温饱型社会大体对应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小康型社会大体对应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富裕型社会大体对应自我实现需要。可见,党的十九大开始更加注重人民更高层次和结构需要,更加注重对人民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与新中国建国之初的“美好生活”相比,中华民族在新时代下真正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审视历史的长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贯穿其中,在不同时代下,党和人民为这一概念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从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诠释表达打破了固有的思想禁锢,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发展新方略,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党的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一次对“美好生活”进行详细且全新的表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注入时代性和创新性,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将社会结构的发展由原来的温饱、小康提升到为富裕而奋斗,将人民需要在强调原有“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这就从深层指向了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需要,在对生活的整体理解中凸显全面性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说,满足人民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方面需要,更要为人民群众营造出能体现美好的多元环境,推进着全体人民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生态生活的全方位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人民共享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人民共建美好生活则是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美好生活这一具体概念的提出可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一同努力,激发社会的团结力和创造力,使社会一切智慧充分释放,一切力量充分涌流,使每一名公民无论阶级、身份或地位,都能团结一致,为个人、为集体、为国家既定的美好生活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我国仍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历史性变化,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結,也是对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新时代下未来中国发展方向与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做出的精准定位。美好生活的提出,确立了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下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具体任务,也进一步明晰了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下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推动经济产业发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充裕保障后,人民才能开始追逐基本物质以外的助推生活美好的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着眼于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发展。
清明社会政治秩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更加注重政治权利公平、司法程序公正、就业机会平等、教育均衡发展、社会医疗健全等政治秩序方面的诉求,这是实现人们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的外在条件。公平正义从本质上说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它是衡量社会制度、系统、重要活动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尺度。社会不可能给每个人都提供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但是可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在一个文明和谐、团结有序、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里,人民就会安居乐业,互尊友爱,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人民就会去追求美好、创建美好、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
建设美丽生态环境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环境美丽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对人民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最暖心回应。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尊重生态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使开发和生产更具生命力与潜力。与此同时,也应当重视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生态建设需要人们的点滴参与,建设生态生活的美好要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和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