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错误”资源 提升课堂效率

2019-09-10罗永斌

教育界·A 2019年2期
关键词:有效利用错误资源错误

罗永斌

【摘要】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的学习和错误总是形影相随。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不能置之不理,不闻不问;也不能脱离原来的预设另起炉灶,而应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错误,及时捕捉有用的错误资源,再加以合理运用……使学生在错误中脱困解惑,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最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错误资源;有效利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教与学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并非如我们所预想的那样:过程自然默契,教学流畅到位,学生舒心掌握;一切都甚合师意、一切都恰到好处。而是充满了旁斜逸出,崎岖坎坷,意外惊险。即使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对教案烂熟于心,也无法预测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特别是有些意外和错误的产生。对于这些意外和错误,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也不能揪错不放,死缠烂打,脱离预定的教学方向;而是要在自己的教学中敏锐地捕捉有用的错误资源,再运用自己的智慧加以合理利用,让错误发挥出独特的教学价值,让错误散发出别样的精彩。

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低,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我们要用“平常心”“宽容心”来对待学生的错误。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允许学生错了重答;答得不完整再想、再补充;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争论……在这样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就不会因答错而担心受到教师的批评,也不会因为答得不全面而遭到同学的嘲笑。师生之间才会有真正情感上的沟通、心灵间的对话和认知上的互补。学生也会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体会成功。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因“错误”的出现而更加丰富、精彩和有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做了如下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错引新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程开始如果导入得好,就能先声夺人,博眼球,唤起学生的求知内驱力,让学生产生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导入时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发生错误,随时会偏移我们原先的设计意图,有时甚至会与我们的教学预设背道而驰。此时,我们应细心疏导学生的“错误”,重新调整教学,使之回到正常预设轨道上。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笔者首先用课件在屏幕上出示一个长方形,之后问学生:长方形面积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长×宽(a×b)。紧接着笔者在长方形的旁边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问学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什么,你们知道吗?有些学生想都不想就说:两边相乘(a×b)。筆者没有立即作出评判,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接下来笔者运用课件巧妙地将平行四边形左移至长方形图上(见图1),让学生比较: 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吗?哪个大?大多少?学生经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大出的部分(见图2)。笔者继续追问:既然长方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的大,那长方形的面积用(a×b)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用(a×b)计算,可能吗?学生陷入了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就成了他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了,学生也就会很自然地想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了。笔者在上述的教学中,巧借学生的错误资源,借错引新,既解了课堂之围,又吊起了学生求知的胃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顺错质疑

古人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是我们思维的开端,学习中发生的错误则是疑问的催化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预料中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去质疑,引发他们已有的认知矛盾,促使他们产生弄清未知的需求,进而解决他们的困惑,同时使新知“春雨润物”般地渗透进学生的认知建构中。

例如,在教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后,教师可以出示3700÷900这道题,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简便,并鼓动学生尝试计算。结果有些学生的算式和竖式是这样的:

3700÷900=4……1

像这样的错误列式,可算是典型的了。这种错误以前有,现在有,笔者想以后也一定有。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即使教师重点强调,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次笔者尝试把这个“球”抛给他们,让他们去质疑,去思考,去分析错误之因,看看他们能不能得到正确方法。于是,笔者说:“这道题的商是4,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余数是1还是100,刚才有争论,那你们有理由说服对方吗?”

生1:我不用简便方法计算,就用老方法计算,3700÷900商4余100。

生2:我用乘法去验算,4×900的积要加上100才等于被除数3700,说明余100是正确的。

生3:4×900+1=3601,跟被除数就不相等了。

师:那为什么刚才我们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时,明明余下的数是1,而真正的余数却是100呢?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1:刚才在竖式里,这个余数1在原来被除数的百位上,说明是100。

生2:刚才在计算时,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0倍,那余数也缩小100倍。所以,真正的余数是100,而不是1。

……

学生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想法。笔者顺着错误,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去分析、质疑,对自己错误思维进行反判、修正。从课后的效果来看,远比笔者示范指导、多次训练的效果要好。看来,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掩藏错误,不害怕错误,让学生认认真真错一回,他们的思维才会深入、完善、成熟。

三、辨错明理

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对新知的建构也会大相径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一知半解的。教师要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再将这些似是而非的信息资源抛出,引发学生之间的争论。此间,教师要因时造势,引起争论,激发辨析。“真理越辩越明”,通过争论辨析,学生不仅可以纠正错误,而且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周长与面积的比较》时,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 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学生很快计算出了结果。这时,有好多学生有口无心地说“它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都是16”。笔者马上抓住这句话问: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顿时,学生便叽叽喳喳地吵了起来,声音越来越响。于是,笔者便组织学生对两种不同意见进行全班辩论。认为相等的是“正方”,认为不相等的为“反方”,双方各派代表进行辩论。正方在辩论中说,这个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列式相等,结果也相等,都是16。反方坚决不同意,在辩论中说,求周长的算式4×4表示正方形的4条边长的和(4个4分米),而求面积算式4×4则表示4个4平方分米。而且周长和面积的概念不同,计算方法不同,计量单位不同,因此“相等”的说法是错误的。至此,刚才认识错误的一方也逐渐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反方则在争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了自身的智慧水平。

四、改错反思

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差异以及数学思维方法的不同,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要勇于暴露错误,呈现错误,并利用错误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在改错中反思,在反思中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按角分类后, 笔者设计了“看角猜三角形”的练习环节。练习中的三角形被遮住一部分,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根据露出的角猜是什么三角形。当课件露出的角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立即判断出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接着笔者验证也是正确的。当课件出示一个锐角时,有些学生受刚才思路的影响,不假思索地喊出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笔者出示三角形,学生一看,是直角三角形,马上有人喊是直角三角形。接着笔者又把另一个三角形继续往上移动,学生一看,是钝角三角形。这时,学生不再盲目地喊了,而是陷入了沉思。这时笔者趁热打铁,抛出核心问题:“只露出一个锐角为什么就不能判断其是一个锐角三角形?让我们静下来好好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再仔细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这样让学生在改错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五、纠错解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很正常的现象。当面对这些错误时,教师不要置之不理,也不要急于更正错误或轻易否定;而应该冷静沉着,仔细分析错误中的合理成分,大部分学生的错误只不过是没有考虑全面,没有深入思考罢了。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在学生思维的偏差处旁敲侧击,在理解未到位處追源溯本,使纠错的过程成为学生“解惑”的过程。这样既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例如,在教学完《平均数》后,课堂练习有这样一道题:“五(1)班组织5名同学参加数学竞赛,2名男生的平均分是60分,3名女生的平均分是80分。 这些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有好多学生这样解答:(60+80)÷2=70(分)。看来这些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还不甚理解。如果仅仅用数量关系(平均数=总数÷总份数)来讲解分析,笔者觉得这样只能纠错,不能起到解惑的作用。于是,笔者出示示意图(见图3),并组织学生讨论:①用(60+80)÷2计算,是不是使每个同学的分数变成一样多了?②要使每个同学的分数变成一样多还应该怎么计算?学生经过讨论得到了补救的办法:(60+80)÷2=70(分),70+(80-70)÷(3+2)=72(分),继而笔者又引导学生把这种解法与一般的解法(60×2+80×3)÷(2+3)=72(分)做比较,学生从比较中得出:如果人数一样时,用刚才的方法简便;反之,则用一般的解法简便。这样一比较一总结,不仅纠正了学生由于对平均数认识模糊而引发的错误,而且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六、悟错长智

有些学生对新知比较模糊,没有建立起清晰的概念,在练习时产生明显的错误,本人往往也难以发现。这时,教师不必直接点破、急于改正,而是可以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去分析,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使学生重新审视刚才的知识学习,悟出知识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初步得出“一个分数,如果分母只含有2、5两个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于是,笔者让学生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当判断这个分数时,学生大都脱口而出:不能。理由是分母里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3。笔者让学生试算:=9÷24=0.375,能化成有限小数!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刚才的结论错了吗?学生仔细观察,终于发现原来不是最简分数,它可以化简为。于是,学生从刚才的错误中悟到刚才得到的结论没错,只不过要加上“一个最简分数”为前提。

……

笔者想,通过刚才的判断练习,学生既悟到了错误的所在,同时也把本节课的难点解决了。这样一来,纠正错误、深化知识就能双向并进,齐驱纵深。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丰富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无论对错,都将成为其一生中难以磨灭的印记。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真诚地接纳学生的错误,勇敢地剖析学生的错误,智慧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从错误中获取知识、感悟方法、发展思维、健康成长,同时也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有效。

【参考文献】

朱作仁.小学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宋方丽.善用错误资源[J].小学数学教师,2004(05):12-13.

杜小波.错误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教育,2007(05):45-46.

猜你喜欢

有效利用错误资源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数学课堂“错误资源”合理利用浅析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基于有效利用视角分析医院档案管理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渭南市主城区文化事业设施调查与有效利用分析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怒”与“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