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2019-09-10王忆君
王忆君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应将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通过巧妙地创设物理情境,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将生活与物理联系起来,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趣味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环节,体验知识、理解知识,构建学习体系,从而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新课程倡导一种建构主义学习,也就是让学生主动探寻、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学生的知识建构需要处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并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利用必要的课程资源建立起来。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已成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在情境化的物理教学中,学生更容易被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导入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学成功的一半。例如,在《磁体与磁场》的课堂开始时,教师在讲台上放置了一个悬挂着的铁片,让学生思考怎样能使这个铁片旋转起来。这时,学生当然会说“用手拨动”或者是“对着铁片吹气”。此时,教师就告诉学生有方法可以不接触铁片,就能使铁片旋转起来。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出来,不接触铁片怎么能让它运动呢?接着,教师拿出一个包裹严实的“长条”,用这个“长条”在铁片周围晃了两圈,本来静止的铁片居然运动了起来!结合课题,学生很容易就知道,“长条”中包裹着的就是平时自己玩过的磁铁。简单的实验演示不仅能将磁力的基本概念形象地描述出来,而且使课堂充满趣味性。
再如,在介绍平面镜成像原理之前,教师设计了一个神奇的“魔术黑箱”——只要是扔进这个箱子的钱币都会“消失”不见。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只需要一块平面镜,就可以改造普通的箱子,制造出神奇的魔术效果,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利用手边的器材,也无法立刻找出答案,因此他们会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这样精心准备的趣味教学活动中,学生愿学、乐学,不仅有助于快速掌握要学习的知识,也能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二、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物理是一门从生活中走出来,最终也将会应用到生活中去的学科。要让刚接触物理学科不久的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那么创设最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情境最为适合。
例如,在教学《光的反射定律》时,针对如何让学生理解三条反射定律中一定要将“反射光线”说在最前面这一问题,教师可拿生活中的细节做比较。假设儿子与父亲出门遇见亲戚,亲戚总会说:“儿子和父亲长得真像!”总不可能说“父亲和儿子长得真像”吧?先有的父亲后有的儿子,正如光的反射,因为入射光线射向了平面镜发生了反射,才会出现反射光线,所以将其类比起来,不难得出,入射光线就相当于“父亲”,而反射光线就相当于“儿子”,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严谨的反射定律,再配合上教师幽默的口才,这将会成为他们脑海中一个深刻的课堂记忆。
三、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发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新知,比教师在讲台上灌输而来的知识要深刻得多。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问题分析、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和比较,发现问题间的联系,最终解开答案,这将成为学生自己的一笔财富。
例如,在讲解完《视力的矫正》后,教师用投影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生活问题:用手机没有办法清晰地拍摄近处的物体,但是只要在手机镜头上滴一滴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亲眼看到这个过程,现象非常明显,所用的器材也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这就能够激起他们的探索欲,使他们结合刚学习的知识点来解答问题。再如,在教学《密度》时,教师带着5罐不同的罐装饮品,罐身标注的质量都是500g,将其放入水中,结果有的沉到水底,有的浮在水面,这是为什么?又如,在压强的学习中,视频里的“气功大师”居然可以赤膊上阵,躺在铺满铁钉的木板上毫发无伤,原因又是什么?每个课题都可以举出无数个有趣的问题,以此来配合教师教学,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理解新知。
四、创设趣味的游戏情境,实现学生寓教于乐
适当运用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游戏需要学生动手、动脑,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例如,在《功率》一课的教学中,当讲到“初中生跳绳时的功率”和“初中生做俯卧撑时的功率”时,教师通过分组,当场举行跳绳和俯卧撑的定时比赛,请同组同伴计算参赛者的功率。在功率的计算过程中,将熟悉的人名带入讲解,学生觉得新颖有趣,因此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在如此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激情也有效地得以提高。
再如,在学习大气压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让学生“出人意料”的小游戏:叫一名学生上讲台,将一个乒乓球放在倒置的漏斗中间,并用手托着乒乓球不让它落下。此时,用嘴向漏斗内吹气,松开托乒乓球的手,学生以为乒乓球会被吹出很远,实验的结果却是乒乓球在漏斗口打转,不会落下来。做完漏斗吹球实验之后,教师又设计了一个硬币“跳高”的比赛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游戏,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比赛,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他们参赛的兴趣很高。比赛结束后,正当获胜者高谈阔论如何掌握吹气用力大小时,教师及时给予否定。这时,学生在游戏情境中产生了各种疑问和猜想,并自发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起来了。寓教于乐,不亦乐乎!
【参考文献】
赵晋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薛健宗.新教材课程资源的開发和利用[J].甘肃教育,200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