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中心”畅通消费扶贫“绿色通道”
2019-09-10丁兆丹马庚均
丁兆丹 马庚均
新疆和田的玉枣、西藏的藏香藏蜜、青海玉树的牦牛肉黑枸杞……今年1月22日,北京市受援地区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以下简称“双创中心”)开业启动仪式在首农食品集团双创中心大厦举行。来自北京扶贫协作的7省区89个县级地区的2000多种原生态优质特色产品在这里集中展销展示。
“双创中心”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立足首都市场优势、资本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以消费扶贫特色产业为抓手,助力受援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为了筹备成立“双创中心”,首農食品集团旗下北京首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党总支带领党员职工已经忙碌了一年多。“‘双创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们集团公司脱贫攻坚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意味着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从此进入了‘京援’扶贫的‘绿色通道’,我们将通过传统产销对接、双创拓展、市场培育,建立一批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农牧民将因而脱贫增收,我们再辛苦也值得。”北京首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力刚面对未来,充满信心。
3个月跑遍7省贫困县,只为尽快打通农产品进京“绿色通道”
“壮美三峡秘境巴东”,在“双创中心”二楼的展销展示大厅,记者看到,除了7个省区的展台,还为湖北巴东县单独设立了一个展台。面对记者疑惑的表情,供应链公司总经理助理、党员谷珊珊解释:“单独设台,是因为作为三峡移民区的巴东县太贫困了,一直以来咱们北京市都是直接援助。”
谷珊珊一直负责组建和运营“双创中心”。万事开头难,实地调研是第一步。为了摸清贫困县乡农产品和企业品牌的底数,她和市扶贫支援办的同志们一道,短短3个月,跑遍了新疆、西藏、内蒙古、湖北等7个省区的贫困县。
“去年5月,我们第一次调研就去了位于巫峡口的巴东,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次。”谷珊珊回忆道,“我们一周时间跑遍了县城80%的乡村。当地多雾,山路又陡又弯,几乎是挂在峭壁上,白天行车也要汽车灯光打在岩石上,摸索着往前走。村子里没有平整的地方,果树都种在山上。当地人收橘子都背着背篓,果实放地上都会滚下山坡。”
目前,巴东县已有12家企业入驻平台,共有茶叶、核桃油、野猪肉等65种农产品进驻“双创中心”。“最远的一个乡村位于山沟深处的狭长一条,来回需要3天时间,当时我们没来得及去。”谷珊珊遗憾地说。
踏上扶贫征程,心中始终有一份责任和牵挂。当初,为了加大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力度,市有关部门决定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举办北京市支援合作地区特色产品展销会的基础上,建立定点长效机制,成立“双创中心”。“领导们碰出‘思想花火’,我们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就要不折不扣把它变为现实,一把水泥,一把沙子,一点点把‘扶贫堡垒’筑起来。”谷珊珊目光坚定。
“双创中心”作为非营利的社会公益类商业综合体,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一切都是新的开始,难度可想而知。不知开了多少次头脑风暴会议,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最终“双创中心”创新“京援”扶新模式:采用“1+3+N”运营模式,即搭建一个展示展销体验推介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社会动员三种营销主体模式,引入N个双创资源要素品牌对接,形成电商+龙头企业+扶贫品牌的全新扶贫生态。
“除了‘双创中心’1万多平方米展销展示平台、线上零售企业自营之外,我们还将利用自身品牌和港口优势,促进大宗商品境内外销售。”谷珊珊介绍。
变“输血”为“造血”,大力扶植当地产业品牌
“海拔4800多米,早上7点开始工作,收工是夜里12点,我们连着熬了三天。正常人血氧量90—100,王力刚董事长血氧量只有68,头疼头晕已经不是事儿。”谷珊珊谈到去年5月玉树扶贫考察时紧凑的行程时说。
为了解决受援地区没有龙头企业引领、北京资源要素无法有效对接的情况,2018年8月,由玉树州政府与北京首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青海首农玉树供应链发展公司。“我们就想借助北京雄厚的社会资源,孵化当地企业品牌,变‘输血’为‘造血’,进而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宗光未受公司指派担任总经理。
上任后,宗光未一家家企业走访,甚至连当地农贸市场也不错过。玉树州一共5个县,他跑了4个。“最远的是曲麻莱县,打个来回6个多小时,都是山路,海拔最高的山头5200多米。我们当天去,当天深夜返回,前方黑压压一片,两边的山上堆满了积雪。”宗光未平静的叙述中带着些诗意。
现实却很骨感。宗光未面临的困难很多:“当地有产品没有资质”“产品有资质,供应量却不够”“各方面条件具备了,企业又缺少合作意向”……甚至有企业主说,“以前也参加过这样的组织,不理想,你们这事就能成吗?”面对怀疑甚至误会,宗光未带领党员职工,勇往直前,一家家做工作。为了给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和在京食品流通证,仅是和有关政府部门的专题协调沟通会就开了三次。目前,玉树羊绒制品、牦牛肉、青稞酒等57种当地产品进驻“双创中心”。最终“双创中心”目前一共入驻11家牵头企业、500家协作企业。而每家企业带动的农户,都要建档立卡,每个省区都有一大摞信息表。为了将这个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谷珊珊和同事们不厌其烦。
“玉树当地一家黑枸杞企业,产品质量非常好,我们沟通了几次,因为来不及办理资质,暂时引不进来。等忙过这段,我回到玉树,再跑一遍各县,争取补充进来。”宗光未说。
“培育当地龙头企业,首先要带出一个团队。”北京市在玉树援建了黑青稞加工基地,供应链公司党委请来集团内的有关专家进行手把手研发指导;去年12月还组织玉树青年企业家代表来到三元集团、丘比公司,进行参观交流座谈。“下一步,我们将针对当地企业需求,组织北京的专家到玉树进行实地指导。”宗光未介绍。
“和打仗一样一样的,周末无休,24小时能打,”谈到最近的工作节奏,谷珊珊说,“尤其是‘双创中心’启动前后,在党总支带领下,我们公司的50多名党员干部进入‘连轴转’工作模式,只为了让受援地区企业共建共享信息大平台,尽快打通偏远地区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扶贫绿色通道。”
(责任编辑:丁兆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