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道与诗的相遇

2019-09-10刘东丰

家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家国传统文化

刘东丰

摘要: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就从未与古诗词错过。牛角挂书的王冕,七步赋诗的曹植,落霞与孤与齐飞的王勃……从古典中走来的王者诗词佳话,让人们认识到让儿童学习诗词的重要性。因此,《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于是,也就有人提出“希望中国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儒者,不论城市和乡村”。

关键词:家道;诗;生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家赖以存在的基石,将家这一心灵的港湾,灵魂的栖息地,生命开始和结束的地方用血液链接,以诗词为继,五千年文明史从母亲的手中翻开。

一、血脉与传承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富贵也好,贫穷也罢,千年往事凭诗见,“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准之母《寒窗课子图》题诗,将家庭的希翼、母亲的教导全写进织布度日,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的岁月,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嘱托,读来不仅仅是浩然之气和温婉情怀的泪如泉涌,更是忠厚传家久的家道至理。如果说是寇母的教导成就了寇准日后的事业话,那么缘其而上的谆谆铸魂的家道,从人之初的第一滴善念开始,顺流而下,讲人品,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讲孝敬,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家庭教育,自古有之。孔丘杏坛,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之义入则孝敬父母,出则和睦伯仲;鲁迅三味书屋,“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腹有诗书气自华,磨砺的是人性,砥砺的是人心。私塾式的家教模式,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它的课程设置虽比不上现代教育的条分缕析,但“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将国人的信仰予以承载,于家道文化传承是很相宜的。中华民族倡导“家道文化”,源远流长,从启蒙教育的幼学琼林、三百千,到论语、礼记等,爱国,爱家是永恒的主题,虽然时代家国不同,但为人做事是要恪守基本准则的。我们津津乐道梁启超一门三院士,膜拜曾国藩的后代历经风雨,良好家道传承何尝不是其立于不败之地的至关要素。

二、智慧与神韵

家道与诗有着不解之缘。在历史的长河中,“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性的力量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人合一予以完美结合。《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道神韵,如诗如画,重在潜移默化,于无形中有形,有形中无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传统文化血脉之渊源,已然通过千年的传承积淀,成就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在古仁人之教育中,有一种说法:祖有功,宗有德,开基作祖以求不祧。常言道:“家道兴,国运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到论语、礼记等承载“家道文化”诗词典籍经千秋而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视,以祖宗的、功德为榜样,代代有乾厚子孙“开基作祖”,才使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唯一传承仍然生机勃发。家与国,从来是一体不可割裂的。所以,古人教子,向圣贤看齐,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负大任,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诗圣杜甫何曾例外,一首《示宗武》:“……应须饱经街,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參与游夏,达者得升堂。”将谆谆希望寄托。“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民族经久不衰传承的大智慧。家道与诗的进一步际遇,源于实现个体梦、家庭梦、民族梦的中国梦需求。国人选择家道文化,承传其文化精髓,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其满足个人成长、家族兴旺、民族兴盛的中国精神家园。五千年来家庭教育逐步完善成熟,最终形而上为中国传统文化哲理范本的“家道文化”浩大久远的家庭工程。

三、家道与生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在人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家道文化历来是奠基性的启蒙教育训育活动,烙印到了生命个体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中,致力于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道对诗的钟情,不仅在于诗的儿童天性韵律的表现,还在于诗濯清涟而不妖的简朴,简朴的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和家、“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俭持家、“读书明理之君子”耕读传家、“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和睦邻里的家道文化的以诗这一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家庭之内,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传承方式。

把生活过成诗样是人生的美好向往,也是社会祥和、国家强盛之大理想。良好的家道,是社会风尚健康发展的前提,老人的宣扬,父母的示范,子女的承继,才能体会到“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内涵。家道潜行于家庭日常生活中,以身体力行、言真意切,默化一家一族生活的细节,历岁月积淀成为可以传承的育人家风。今天我们颁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学习古诗文就是为了承传道统,承传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将教成于家而行成于国的育人理念予以承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纵览华夏文明的历史,“家国天下”的情根植国人的心骨,家道文化的繁盛,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四、结语

如今我们学诗、诵诗,不是享受夸才斗诗的古仁人豪情,而是诵诗言志,希望将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子女教育的优良传统转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道传承的自觉行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重视和维护家教,就是延续人文传统的道德,扎德行的根;而教育每一个人明德、智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生活样式的如海惠泽;将家道传承,根植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延续的是崇高的道德风范,着眼的是提振世风的国家发展基点。文化传承发展,家道因着诗,步入历史的纵深,诗因着家道,满屏竞传飞花令。国学之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之影响深远,将在这精神的家国延长、拓展。

(责编  唐琳娜)

参考文献:

[1]李志斌. 三家《诗》与《毛诗》国风地理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刘璟睿. 宋代三家“诗评”研究[D].集美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家国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远谁近?
谁咬得更厉害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