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乡,返乡!重建美丽家乡

2019-09-10郭探微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空心化家乡

郭探微

这三种场景,可以说不同程度存在于当下的中国。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又日新月异的中国,乡村的面貌也经历了多重蜕变:从前人气兴旺的乡村,因为大批青壮劳力进城变得日益空心化。中央一号文件的支持、自上而下的推动,又让乡村这个一度穷困、闭塞、落后的地方,重新变得有吸引力。

从乡村奔向城市的人们转了个身,从城市回流乡村,他们的“一去一回”,给家乡带来了更多希望。

安徽肥西县花岗镇大黄村的村民王金责,至今还记得父亲每年春季去打工时留下的那个背影。父亲是泥瓦匠,每年都会去上海打工,“小的时候,我对我爸最深的印象就是每年过年前他会带着玩具回来看我。”

王金贵用了一个“看”字。没有成年的时候,父亲对他而言就是一个月一次的电话,过年时的新衣服、新玩具以及看到他试卷没及格时高高扬起的巴掌。父亲在城里干了一辈子,临到老了,佝偻着身子,又回到了鄉村。

王金责的父亲,是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走出农田、进城务工的一批农民。他们在城市里打工,把攒下的钱带回家,也把自己的退路留在了家乡。最早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相似的规划:年轻时,进城务工挣钱,干不动了,返乡养老。哪怕他们的儿女很多在城里扎了根、落了脚,接他们过去“享清福”,也有很多人念念不忘故土,希望能够落叶归根。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城市,把最后的时光留给家乡。对故土的眷恋、对乡村生活的习惯,最终牵引着他们完成了人生“后半程”的返乡之路。

而王金贵则和父亲的选择不一样。今年36岁的他在进城务工18年后,选择了返乡就业。他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农家乐:“挣的钱比城里少一点,但能照顾老人、孩子,我觉得挺值。”王金贵自己作为留守儿童长大,他不希望儿子还是留守儿童。前几年他的家乡被评为安擞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来乡村旅游的城里人多了,村里很多家开起了衣家乐,搞起了农场采摘。王金贵和妻子一商量,两人揣着积蓄,鼓起创业的勇气,一起返回了家乡。

作为新一代的农民,更多“王金贵”把返乡安排到了人生的“前半场”。

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乡村的大环境变了。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日渐凋敞的乡村注入了一剂发展的强心针。

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断释放出扶植返乡创业的利好。尤其是农村土地确权改革、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让现在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为乡村振兴打下牢固的基础,也涌现出更多创业就业的机遇。乡村大环境的变化,给想返乡的青年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在家门口也能有事做、有钱挣。

另一个促使“王金贵”们返乡的力量来自家庭。过去,夫妻双方去城里打工,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给老人照顾是乡村家庭生活的常态。夫妻双方分离、父母与子女分离造成了一系列家庭问题,往往挣了钱却顾不上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家庭本位”,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国思想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在城乡两端游走的乡村青年,他们因为缺乏身份上的认同感,在内心更需要家庭生活带来的温暖和归属感,更希望过上安稳的小日子,在家门口就业,上能照顾双亲,下能教育子女,是很多青年衣民的内心诉求。所以,当乡村有了更多就业机会时,在城里打拼的他们,更愿意选择回归家乡、回归家庭。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100多万。返乡的人多了,曾经寂静的乡村重新热闹了起来,“返乡一代”,也给乡村带来了更多变化——

缓解乡村人才流失,让“空心化”的乡村重获生机。

不可否认,我国乡村正面临着“空心化”的危机: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首先造成了乡村人口的空心化问题。人口的空心化继而又引发了土地、产业、服务、文化和公共设施的空心化,农村呈现出衰落与凋敞的景象。

解决好乡村“空心化”的问题,关键在人。让我们来看看正走在返乡路上的一代人,和老一代返乡者不同,他们有着更加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他们有的是从城里毕业的大学生,见识过外面世界的繁华与精彩,最终将回报家乡的情怀落在了脚下;有的是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中锻炼出一身过硬的本领,拥有了更深厚的人生阅历,最终带着一身本事,返乡创业……

这么一批有理想、有技术、有情怀的中青年返回家乡,能够很好缓解乡村的人才流失问题。他们的回归,让“空心化”的乡村一扫往日的凋敝之气,重新变成“希望的田野”。

带动家乡脱贫致富,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对老一代的返乡者而言,是一个安度晚年的归宿,对新一代的返乡者而言,是一个安居的乐土,更是一个创业就业的平台。新一代的返乡者们,怀揣着在家门口致富、造福家乡的梦想而来,他们把城里的新兴产业也带回了乡村,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互联网+”的快车让农产品插上网络的翅膀,飞向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不仅满足了城里人亲近自然的愿望,也让家乡的水常清、山常绿;直播、短视频产业将家乡的美景、美食、美好生活传播到每一个向往“诗和远方”的人们眼前,在线秀“美丽”的同时还挣到了真金白银……

调查显示,现阶段青年返乡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占比分别为27.12%、22.78%、50.09%,也就是说,新一代的返乡者们大多瞄准了第三产业发力。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具有污染小、促就业、可持续等优点,它也是融合性强的产业,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新一代的返乡者们初步摸索出以第三产业为突破口,拉动乡村第一、二产业共同发展的思路,为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探索。

“我们村正在搞乡村旅游,好山好水吸引了大批游客。游客来了之后,要体验采摘、垂钓等农业项目,还要带回很多深加工过的农产品,第一、二产业都被盘活了。”云南双江自治县景亢村的村民赵明明说。作为返乡青年之一,她在村里开起了第一个“众筹农场”,城市居民只需要出一定的“众筹资金”,就能吃到农场里种植的有机农产品,节假日,他们还会亲自来看看“自家的地”,整个村庄有了人流量,很多产业都有了发展需求。

传播现代文明理念,推动乡风乡俗的改善。

新一代的返乡者,他们在外面的世界生活多年,在城市现代文明中受到了熏陶,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明素养。他们的回归,也给家乡带来了观念上的革新,他们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散了乡村部分陈腐、落后的思想,推动了乡民观念的与时俱进。

不可否认,作为行政区划的末梢,乡村有其闭塞、落后的一面,返回家乡的青年们,把更为先进的文化生活方式、乡村治理观念带了回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乡村“固执”的外壳。

他们更具有现代的思维理念,更注重自身对他人的影响,也对乡村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习惯有自己的看法。在回流乡村创业的实践过程中,他们会将城市先进的规则、文明的理念、优秀的文化带回乡村,从而改善乡村的陈规陋习,推动乡村文明的建设。

他们拥有更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有序参与等现代意识,他们以新的观念和思维带动着村民们共同参与乡村治理事务,从而推动基层治理朝着民主化、现代化和法治化的方向转变。

除了给家乡带来可喜的变化,新一代的返乡者也通过创业就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实现了自身价值,能够兼顾家庭的他们,也享受到了一家人团圆的温暖与幸福。

2019年11月举行的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论坛上,农业衣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入乡创业,大学生“创客”、农村能人在乡创业风生水起,农村创业创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和每年离开家乡、去城市的打工大潮相比,返乡一代的身影尚显得有些单薄,但我们能感受到这股涓涓细流背后涌动的力量。如何吸引更多“衣民工二代”乃至“城市创客”、企业家们向乡村流动,如何形成人才下乡、能人留乡的良性局面?我们认为,可以从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要素聚乡,完善乡村就业、生活环境,让返乡者们在广阔天地中施展拳脚。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业司巡视员哈增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返乡创业形势整体向好的今天,我们也要看到,返乡创业确实存在着一些痛点难点问题,比如建设用地、融资、产业配套等。这些关键的生产要素将直接影响乡村就业、创业环境,决定着返乡者们今后的事业发展。

国家、地方对这些“硬骨头”已经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比如针对用地难问题,将进一步放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四荒地”等资源,努力满足乡村产业振兴用地需求;针对融资难问题,将推动扩大农村资产抵押范围,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加大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力度,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乡村。

除了生产要素,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生活要素也要跟上。相比乡村,城市为什么有持续的吸引力?因为城市有完善的医疗、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娱乐设施,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多重需要。

新一代的返乡者上有老、下有小,老人需要有好的医疗条件,孩子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有解决了这两个核心诉求,他们才更愿意留在家乡。在武汉打拼多年,回青海老家投资农场的李悦荣,原本迟迟下不了回家开展养殖业的决心,直到当地承诺,会让他的一双儿女去县里上最好的学校。“我希望能为家乡做点事,但如果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我可能就会选择捐款捐物,而不是自己返乡创业了。”

产业下乡,结合乡村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吸纳更多人返乡。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限于资金、经验、生产要素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返乡一代的创业就业呈现出规模较小、分布较为零散的特点,要想吸引更多人回乡就业,需要成规模、成气候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地方政府应积极筑巢引凤,鼓励社会资本、外来资本在乡村布局,牵头去办农民“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产业,把收益更多留在乡村;多办链条长、农民参与度高的产业,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

以福建下党村为例,这个小山村盛产茶叶,过去,村里没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一家一户零散种茶,茶农只能等茶商上门统一收购茶叶,价格由别人说了算。为了破解这一困境,下党村通过“公司+合作社+衣户”合作的方式,由当地政府牵头,办起了“定制茶园”产业。全村整合了原来一家一户的零散茶园,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新的产业崛起了,吸引了从下党村走出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加入到振兴家乡的队伍中来。

此外,在返乡者回乡后,还应加强对他们的产业指导和培训,让返乡者们能够更好把握市场方向,成为致富“带头人”。

返乡创业,空有想法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返乡者们需要对乡村产业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趋势有深入认识,对乡村产业对接的市场有更宏观和全面的了解,对新的信息和技能有更高的敏感度。这些仅靠返乡者们“单枪匹马”去摸索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社会、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成为返乡者们的“智囊团”。

很多地方政府正積极行动,为返乡一代提供“智力支持”,但有些培训存在着在课程设计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提供的培训课程脱离实际,培训对象对课程不感兴趣等情况,从而大大影响了培训效果。有专家建议,培训的方式可以更接地气,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办公现场,让创业者们真正能够从中受益。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当年,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乡村的美丽与丰饶。如今,当越来越多的返乡一代回归乡村,当他们带回的新产业、新事物、新观念在家乡扎下根,我们发现,乡村再次成为了“希望的田野”。

在新时代返乡一代的努力下,乡村正以更加兴旺、更加开放、更加现代的面貌,迎接着更多人在这片广阔天地上筑梦安居,大有作为。我们希望,返乡者们洒下的一滴滴汗水终将汇聚成汪洋大海,返乡者们播下的一颗颗种子终将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个个返乡者在返乡途中找到更多同伴,他们将形成一股浪潮,推动整个乡村走向全面振兴的未来!

猜你喜欢

空心化家乡
村庄空心化的治理之道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美欧中产阶层遭遇“空心化”
人口流动视域下的乡村协同治理模式建构
夏天的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美等
家乡的早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