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核心素养落地探索课改深化路径
2019-09-10关强
关强
2016 年9 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和内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内容具体规范,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课程改革实践,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根本上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教育者,学科教师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负有育人的责任。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蕴含在与学生的共同生活之中;教学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对全人的培养;教学改革不单是方式方法的改革,而是面向全面育人的根本性转变。各个学科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整个教学的统筹统整;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育人载体。要面向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要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核心素养落地,基础教育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钟启泉教授在与《中国教育报》记者的对话中指出:“新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型”,一语道出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关键地位。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定位角色、找准位置、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尽快完成专业成长,保障核心素养落地。
教师需积极学习核心素养的内涵,充分理解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掌握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和方向;认真学习、研究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以及培养方法;充分认识、反思传统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差异和联系,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核心素养的内涵超越知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引领学生发展的导师、促进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教学,增加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师要在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目标的把握、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善等方面迅速成长,专业水平全面提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完备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工作。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步建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同时,要从地方实际出发,制定国家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案,根据地方发展实际和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满足地方人才发展需求的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合理地实施地方课程。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肩负着更加具体的、更具创造性的任务。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在内容上,要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习需求,也要将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有机结合;在结构上,要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大目标下设计课程结构,又要处理好各类课程的内在关系,从全面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建立以开放、多元、创生为特征的新课程体系。
以往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品格和能力的培养,学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對学生的教育涉及较少,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品格,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接受、轻思维培养。在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下,教学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教学是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过程。教学要将知识在学科中的意义转变为知识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意义。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品格形成和能力提升,关注学生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学要面向人的全面发展,从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向教育转变。教学方式要更加丰富,以促进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
教育改革进程中,从课程目标的确立与推行、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体系的建设到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边探索边实践的过程。推行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需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如何分析?如何解决?要有科学依据,不是想当然,这就要依托教育科研。科学的教育研究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数据时代,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网络问卷、微信平台是很好的调查方式,可以帮助科研部门及时、大量地收集信息、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及时了解基层情况,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的反馈。为决策提供科学而实际的数据支持。基层学校应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将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前瞻性工作首先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和科学性尝试,经过科学论证,再进一步决策,以保证教育实践的科学性。问题导向,科研先行,是推进课程改革的科学之路,使改革沿着核心素养要求的方向,科学、健康前行。
学校评价机制、教师评价机制、学生评价机制的完善是教育改革稳步推进的制度性保障,改革的各要素需要在评价中规范、调整、推进、发展。
对于学校的评价应是多元、多层的评价机制。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必然以是否实现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评价标准,由此可细化为:学校是否能够带领教师认真领会改革精神,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起到引领和执行作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执行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与效果;学校的常规管理是否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提高。
要建立可持续性教师评价机制。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展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将职业道德、对学生全面培养、教学水平综合考虑;另一方面,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包括教师继续学习、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思想等方面的提升。教师评价机制既要关注当前工作业绩,又要关注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即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找到努力的方向;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基础教育重新定位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顺应时代发展,回归教育本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丰富的课程资源、灵活的教育方式、科学的探究方法、完善的评价机制,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发挥积极作用,推进课程改革。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