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德育课程新格局

2019-09-10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活动课立德树人德育

盖州市东城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现有学生1000余人。几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传统文化、养成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制定有序漸进的德育目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整合德育课程资源,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新格局。

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我们深知德育既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零打碎敲之举,不可能“一抓就灵”。“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德育工作必须系统化、常态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本着“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指导思想,按照“制度约束—行为养成—品质内化”这一道德形成规律,建立起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的九年一贯制德育课程体系。

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小学低年段、小学高年段、初中年段三个阶段,从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从制定计划、自主预习、认真听课、整理复习、独立作业、练后反思等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内容上,建立细化的德育目标体系、措施保障体系以及综合评价体系。

学校还通过“日揭示、周评比、月总结”班级管理考评、最美少年评选、班主任经验交流、家校沟通等形式,对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行评价。从洁净优美的校园、文明有序的行为、勤奋有方的学习中可以看出,我校学生的良好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

在深化课程改革中,我校以“主题式学习—活动式整合”为抓手,有效进行课程整合。我校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是:学科内局部整合—学科间主题整合—全学科统一整合。改革起始阶段,以小学部为主,以德育类课程为重点。例如,小学语文课的“我为古诗词配画”“找春天”“能说会道”“周边环境调查”,数学课的“数学好玩”“我为艺术节添光彩”“规划校园绿化带”“我为母亲节做礼物”,英语课的“感觉”,品德课的“我们都是龙的传人”。这些学科实践活动,有意、有机、有效地整合了德育、音乐、美术等相关课程,使德育与学科课程有效融合,起到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的教育效果。

学校还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要。利用校本课时开设国学经典课,利用语文课时开设书法课,利用综合实践和机动课时开设实践活动课,这三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同时依托乡村少年宫提供的国画、儿童画、素描、书法、手工制作、电子琴、合唱、手鼓、演讲与口才、观察与表达、小排球、小足球、科学与气象、创客、阅读等十五门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其中的一门或两门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近些年来,我校学生在市级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绘画大赛,以及假期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得多项奖励。

通过各类课程的开设与整合,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将德育目标落到了实处。

我校于2014年启动了“弘扬传统文化,养成良好习惯,奠基幸福人生”的教育活动。按照“认知与践行—评判与习惯—认同与实践”这一道德规律,通过接触记诵、学习体验、感受理解的方式,使学生增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

(一)推进国学经典进课堂

各班每周一节国学课,一二年级为《弟子规》、三年级为《三字经》、四年级为《千字文》、五年级为《声律启蒙》、六年级为《古诗词欣赏》、七至九年级为《古诗文阅读》。

通过国学课、班团队会、“我为你诵读”“编手抄报”“写践行日记”“展践行掠影”“力行表评价”“评最美少年”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体验传统美德的行为。

(二)开设传统节日教育课程

春节开设“我的中国年”寻中国年味活动课,清明节开设“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祭扫烈士墓活动课,端午节开设“怀古端阳,情浓粽香”美文诵读和包粽子活动课,中秋节开设“月圆中秋”话家常活动课,重阳节开设“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志愿服务活动课。这些课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传统节日的“中国味道”,在传统节日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建设书香校园

学校从阅读书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建立起完整的阅读体系。充分利用早读、课堂阅读推介、指导讲评、课后亲子阅读等时段,通过摘抄、圈点勾画、批注、写读后感等阅读方法的指导,读一读、讲一讲、写一写、演一演、画一画、展一展等评价激励,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打造书香校园。每学期学生要达到“三个30”的阅读目标,即熟读背诵30首古诗词,精读理解30篇必读书目,粗读了解30篇选读书目。

通过传统文化课程的构建,循序渐进地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以期达到“以文化人”“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学校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活动、校园节(会)活动、团队活动等。例如,在2017-2018年期间,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学雷锋小志愿者在行动”、入团入队仪式活动、“浓浓春晖情,悠悠寸草心”母亲节感恩活动、“勿忘国耻,奋力追梦”九一八纪念活动、庆六一艺术展演活动、纪念“一二·九”长跑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积极引进校外德育资源。例如,邀请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孝子”王凯做“将孝的长征进行到底”专题报告;与宇炎文化平台合作开展“圆爱中国梦,成长心连心”亲子体验活动;邀请检察院警官开展“我们的身体不容侵犯”法制讲座;与蓝盾救援队合作,开展“应急疏散与心肺复舒安全演练”;与超越足球队合作开展校园足球训练,等等。这些校外德育资源的引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活动中使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德育体验,德育效果更加明显。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活动课立德树人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活动课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好一个 “殊途同归”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